正文 “一課三磨”:教研與科研的統整實踐(3 / 3)

三是現場重構。每個主講者基於自身的課堂教學實踐經驗,重新評估教學活動設計的操作性及實效性,並重新審視文本解讀的節點定位及適切性,重新調整教學活動與教學手段,現場重構具有自身特點的教學活動設計。通過比照前後多份教學設計,教師可以獲得專業發展的進步感,增強教學研究的主動性與自覺性,讓一課三磨成為一種專業發展的自覺行為。

為提高一課三磨的專業性,需要實現“三個介入”:

一是專業閱讀的介入。隻有團隊研討,而無個體持續的專業閱讀,磨課難免會停留在經驗層麵,問題依然成為問題。唯有教師在磨課中根據需要進行必要的專業閱讀,才能從閱讀中獲取真知灼見,才能真正有所改變。比如,在教材解讀時,要研究文本的朗讀問題,就必須專門閱讀《朗讀學》《朗讀指導藝術》等,把握了朗讀學及朗讀指導的專業知識,才能深入淺出地設計朗讀教學活動,對學生的種種“讀書腔”有切實的對策,教學才能得心應手,指導才會“藥到病除”。

二是專家指導的介入。專業閱讀為教師提供專業理論知識,但要轉化為實踐方法與能力,需要大量的實踐經驗為中介,而名特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精湛的教學藝術,對教學的實際問題具有過人的洞察力,並有解決問題的應變策略和技巧。有了專家的及時介入,教師等於戴了一副特殊的“眼鏡”,可以“看到”平時自己看不到的東西。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在這樣的熏陶下,就會逐漸具備像專家一樣的問題思考方式。

三是專業技術的介入。發現問題並不難,而解決問題卻往往缺少策略、方法與技術。一課三磨借助錄播係統和課堂觀察技術,改進了觀課議課,讓課堂可以再現、定點,甚至可以分門別類地統計分析。在統計分析與重構設計等方麵,我們還借助思維導圖、支架設計等技術,讓教師擁有磨課的多種技術。

“一課三磨”改造教學文化

“一課三磨”是教研與科研的校本化整合的升級版,經過五年的實踐深化,已經成為盛澤實驗小學教師常態化的專業研修方式。“一課三磨”靜悄悄地改善了教師的日常教學,也潛移默化地改造著學校的教學文化。

問題解決意識:“一課三磨”所選擇的課題正是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難題,通過反複的研究磨礪,最終獲得問題的根本解決。經曆這一問題解決的艱難複雜的過程,教師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與能力,更是一種頂真的教研品質與求真的科研精神,體現出對教學問題解決的強烈責任感與自覺性。人有精神才能屹立,人有品格才能恒久。“一課三磨”成就的不僅僅是教師的課堂,還有教師的教學自信與職業尊嚴,而更為重要的,或許正是教師的教學品格與心性。

活動整合理念:教師的日常工作瑣碎而又繁雜,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組織活動、填寫表冊、應付檢查等等,銷蝕了教師的工作激情與夢想。“一課三磨”猶如一根紐帶,將教師的教學以及有意義的教研、科研活動整合起來。研磨之中,有專業閱讀與專家指導,鮮活的思想與實際的問題碰撞,催生了教學的智慧。“一課三磨”讓科研落地,使教研升華,把教師從忙碌的泥潭中解放出來。統整,讓學校變得簡單而又純淨。

團隊合作研究:“一課三磨”與“一課備三次”的不同之處,在於借助教師的集體研究,彙聚每個教師的教學智慧,共同解決問題,實現共同發展,形成了一個專業發展共同體。“磨課”是一種憑借和過程,“成人”才是最終的目的和價值所在。“一課三磨”也有別於集體備課,更不同於分工備課,於傳統的觀課議課也不盡相同。有時研磨的是一課一人,得益的卻是團隊中的每一個人。抱團成長,滾雪球似的發展,是“一課三磨”團隊的力量使然。

專業成長追求:“一課三磨”是一個有點痛苦的磨礪過程,經曆過的人才能深切地體味其中的甘苦。這過程恰如“化蛹成蝶”,蛹使出渾身解數鑽過狹窄的通道,哪怕傷痕累累、體無完膚,唯有如此,才能把全身的能量通過擠壓轉化到“兩個翅膀”上,才能化作美麗的蝴蝶。“一課三磨”是每一個教師獲得專業自由必須經曆的“陣痛期”,誰能“熬”得過,誰就能“化蛹成蝶”,邁向專業發展的廣闊天地。缺乏追求與毅力,就難以跨越這道“坎”。

“一課三磨”,讓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目標“落地”,把國家的教師專業標準轉化為教師的專業能力,從而構建教師專業研修課程模塊,促使教師可持續發展。

文化基因變革:“一課三磨”是一件值得很多人一起做一輩子的事,因而具有持久的凝聚力。“一課三磨”就如一個“文化基因”,凡是在盛澤實驗小學“一課三磨”中成長起來的教師,便烙下深深的印記:那種積極的態度、自信的表情以及研究的品格與教學的心性,都會讓他與眾不同。一位青年教師經曆“一課三磨”後,深有感觸地說:“進什麼樣的廟就成什麼樣的和尚!”的確,“一課三磨”所形成的研究氛圍與教學文化,已經浸染學校的每一個角落。生活在其中的教師,自然就進入一種研究性的工作狀態,成為一種習慣。而習慣的力量足以改變一個人,乃至一所學校。“一課三磨”,正讓盛澤實驗小學發生靜悄悄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