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課三磨”:教研與科研的統整實踐(2 / 3)

3.三磨的流程。

一磨:教材解讀,實現教材資源到教學內容的轉化。

就語文學科而言,文本解讀是上好語文課的前提。文選型的語文教材,呈現的是一篇篇的文章及附錄的練習題,是語文教學的資源,是具體的學習對象,而教學內容則隱藏其中,需要通過專業的解讀才能發現與確定。一磨的著力點在於確定三個點:

一是“起點”,即學生閱讀這個文本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語文經驗。學生的學習不是從零開始的,而是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起步的。準確地研判學生閱讀文本的經驗起點,尤其是語文經驗的起點界定,需要教師從兒童出發,關注他們的閱讀與表達行為,從行為能力的重要節點上,判斷其已達到的基本水平,並準確加以描述,如此,才能實現“教在起點上”。

二是“終點”,即學生閱讀這個文本後,其生活經驗和語文經驗可能達到的新高度。終點的設定就是文本教學目標的準確定位,核心是語文經驗的豐富和提升程度,需用準確的語言加以描述。

三是“關鍵點”,即學生閱讀這個文本可能遇到的障礙,比如讀不懂的地方、體會不了的地方、感受不到的地方等。這些是需要教師“教”學生“學”的關鍵之處,教師須想明白的是,學生應該從中讀到些什麼?可以用哪些方法去讀?更須想透徹的是,這些關鍵點(語言現象)背後隱藏著哪些語文知識?這些關鍵點之間具有什麼樣的邏輯關係?透徹把握語文知識及其相互間的邏輯關係,便發現了語文知識的智能意義,便把握了教學的內容和教學應該遵循的基本法則。起點、關鍵點、終點,形成了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框架,這是一磨的成果呈現。

二磨:活動設計,實現教學內容到教學活動的轉化。

將教學內容轉換為便教利學的教學活動,幾乎是一個“世界性的大難題”,是教師專業性的根本體現,一課三磨的功夫正在於此。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實現三個轉向:

一是由“從教”轉向“從學”。教師往往從“教”的視角出發,一廂情願地設計完整而豐富的“教的活動”,無暇顧及“學的活動”。我們不妨轉換思路與視角,“教得完整不如學得充分”,基於“學的活動”設計課堂教學,注重“學的活動”的豐富性與完整性;

二是由“線性”轉向“塊狀”。慣常的學習活動以“環節”的形式串聯成線性結構,教學活動一環接一環,綿密精細,造成學習時間的切割和思維空間的逼仄。知識學習可以從多個維度、多個側麵切入,且可以反複多次切入同一知識的學習,以獲得更為豐富而深刻的體驗。因此,我們可以將零散的學習活動圍繞核心知識或核心能力加以整合,統整為結構化的塊狀活動,實現一項活動達成多方麵教學目標的功效。

三是由“平移”轉向“階梯”。塊與塊之間的活動避免同一水平的簡單重複,而應呈現階梯式的台階。一個板塊活動推進另一個板塊活動向更高的目標邁進,讓學生獲得一種“登山”的感覺。一節課可以安排兩到三個階梯式的板塊活動,鋪設學習台階,而每一個台階都確定若幹個學習的落點,即文本關鍵點的教與學。

一個卓有成效的語文板塊活動,須有三個評判標準:一是語文知識的介入程度。沒有適切的語文知識內容,就變成了泛語文或非語文;二是學生個體的參與程度。隻有群體的同步活動而無個體的獨立學習,就會造成教學活動的“空心化”,掩蓋了教學的真實狀態;三是語文經驗的改變程度。語文活動指向學生語文經驗的豐富與提升,否則便是低水平的簡單重複,學與不學一個樣。檢測改變程度的最好活動是基於問題解決的實踐運用。

三磨:課堂實踐,實現教學活動到學生素養的轉化。

教學活動設計是“紙上談兵”,而課堂教學則是“實戰驗證”,設計的“是非好壞”在課堂上便見分曉。關鍵在於如何“觀課”、“議課”。

一是課堂觀察。借助錄播係統,組織磨課團隊進行課堂觀察,介入專家適時提示觀察要點並現場點評教學行為。課堂觀察對各板塊活動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關注三個“度”的變化:一是情感體驗的深度。觀察學生在該板塊教學活動中的情緒變化,從學生表情、舉手頻率、朗讀感情等,判斷其學習情感的積極程度與對文本情感的體會深度。二是有效思維的長度。對教師提問的問題進行歸類統計,分析問題的有效度;對學生回答每個問題的答案進行分級判別,並做有效度的統計分析;對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個體練習等活動時間的統計分析,判斷學生有效思維的時間長度;對學生的作業效果進行分級評判,統計分析有效學習的情況。三是能力提升的幅度。觀察學生的語文活動方式與時間,統計分析學生語文實踐的作業水平,並通過問卷談話或問題解決,推斷學生在語文能力上的改變程度,特別是語文經驗的提升幅度。

二是深度會談。由主講人提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磨課團隊結合課堂觀察統計分析,進行深度會談,尋找問題原因及改進對策。一是掃描“盲區”。就主講教師忽略的教學現象或教學問題,借助錄像或觀察者的實時記錄,揭示教學關注的“盲區”,並深入剖析根源,形成共識;二是透視“細節”。就主講教師的行為細節進行深層剖析,並采取“思維風暴”方式,設想行為改進的多種可能性,豐富預案;三是發現“優勢”。就主講教師的教學長處進行歸納提煉,尋找適合其自身的教學方式,提振主講教師的教學自信,並逐漸形成教學特點或教學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