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礎教育“德育”問題的現實思考(1 / 3)

基礎教育“德育”問題的現實思考

專題

作者:嚴華銀

【摘 要】“德育為首”、“立德為先”等理念和觀點一直占據要位。在基礎教育的所有學校,教育工作者通過管理、課程和文化建設,通過開展各種專題教育與活動全力落實和推進學校德育工作,但青少年的文明素養和行為習慣等道德品格與理想的目標存有較大的差距。要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必須做到:進一步確立學生的道德養成的主體地位;進一步促進德育主體自身道德素養的修煉和提升;進一步挖掘道德的“美感”因子,變說教為審美;進一步完善“家長學校”,創新其內容和內涵。

【關鍵詞】基礎教育;德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9-0015-05

【作者簡介】嚴華銀,江蘇教育行政幹部培訓中心(江蘇南京,210000)副主任,研究員,江蘇省特級教師。

1

修身齊家而治平,仁政德政可立國。儒家哲學的這一核心價值觀,在中國幾乎古往今來而從不稍衰。依這樣的“理念”來設計和實施我國的教育,誰都能夠想象其中“德育”工作的地位和力度:教育方針和目標一直將“德育”置於“上上位”,涉及校長、教師、課程等的幾乎所有的“專業標準”中,“德育為首”、“立德為先”等理念和觀點一直占據要位。圍繞學校德育工作,從上至下的行政機構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門都會不斷出台相關的決定和意見。而且越到基層,不僅教育部門,部委辦的諸多部門和機構,對學校“德育”工作的關注和支持,其程度和力度超乎一般的行政“作為”。在德育問題上,“一切為了孩子”,全社會尤其是黨委政府行為真的是名副其實。

學校尤甚。在基礎教育的所有學校,從麵上看,德育工作幾乎是學校頂天立地的大事兒,滲透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麵麵,點點滴滴。無事不跟德育相關,無人不跟德育相連。

一是管理育德。在我國的任何學校,都有十分完備的德育管理係統和組織架構。一般有四個層級。第一是校長。一把手校長從來都是德育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長自然是直接責任人,有些學校黨委書記也承擔一定的領導責任。第二是中層。德育處(或稱政教處)、團委(小學叫“少先隊輔導員”)、學生會,從不同的對象、工作重點、層麵負責德育工作的具體實施。第三是班主任。這是德育管理的基層。每班至少1位的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執行人”,他們從微觀層麵將“上級”涉及學生德育的所有指令和要求落細落小落實。第四是班委會。這些班級學生代表在班主任領導下進行班級管理,成為班主任落實德育工作的得力助手。這種圍繞德育核心所搭建的管理架構幾乎“管控”了學生學校生活的所有方麵和領域。

二是課程育德。理論上講,有什麼樣的課程就會有什麼樣的教育,也就有什麼樣的學生。重視德育課程的建設和實施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特點。經曆了建國後60餘年的發展,如今的國家課程體係中,德育課程已是相當完善。從小學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到中學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可以說其內容涉及到廣義“政治”領域的方方麵麵。不僅如此,幾乎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根據學生特點和學校特點編製的地方或校本的政治課程,且品類繁多,形式多樣,大多表現出“實踐性”或者“活動性”特點。比如很多小學將“三字經”等傳統蒙學教材原封不動引進課堂,試圖以此為“源頭活水”改革和改善現實的德育教育。不僅如此,課改以來,對於非德育課程的“育德”功能的強調和強化也越來越甚。除了不少專家和領導反複申明每一門課程都擔當著德育的重任之外,還有一些教科研工作者發出“創新”之論:每一學科的每一堂課都得確立“德育”目標,也即所謂的“三維目標”中的“第三維目標”,試圖借此完成德育任務。

三是環境育德。多年來,學校文化建設成為很多區域基礎教育升級換代大發展的新的“增長極”。很多學校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給道路和建築命名,為草坪和牆壁做文字和圖片的“裝飾”,設立專門的傳統道德和英雄人物的展館。一時間,道德成為學校文化“打造”過程中最為核心、最為關鍵的“題眼”。筆者考察過國內多所據稱文化建設很為優秀的學校,身處其間,會讓人真正感受到“道德博物院”的濃烈氛圍。

許多年來,我們廣大的德育工作者正是通過多種形式和內容的管理、課程和文化建設,通過大量的甚至是不斷改革創新的主題、專題、報告、規範、活動等全力落實和推進著學校的德育工作。可以不誇張地說,我國現實的基礎教育在德育方麵重視的程度、投注的精力、付出的代價無論縱向看還是橫向比都是難有匹敵的。

2

問題的要害就在於,我們並沒有贏得與如此付出相應的回報,我們的學生,我們培養出來被寄予無限希望的青少年,其道德品格還很難說盡善盡美,與理想的目標還有較大的差距。

多年前,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在一個現場借助從教育部獲得的調查數據透露,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一倍以上,而且65%以上都是團夥犯罪。遊戲、網絡成癮的超過200萬人,而且這個數字還在迅速上升當中。這一情形在今天顯然是愈演愈烈。最高法的一位官員披露,近些年來,青少年犯罪增長率在13%以上。不僅如此,近三年來,原是難得“淨土”的學校竟然屢屢出現學生殺害老師的惡性事件,有專家統計,已有30起左右。

文明素養和行為習慣方麵問題很多。2013年10月1日,11萬人冒雨觀看升旗儀式。升旗儀式後,天安門廣場滿地垃圾,最密集處甚至看不到地麵,初步估計多達5噸左右。這是一個很不光彩的情節,也是一組讓國人很無尊嚴的數據。11萬人中,應該說有1/3到1/2是中小學生,其餘大多是學生家長。實際上,學生家長的絕大多數也都曾經是我們的學生。天安門廣場,國旗下,絕對神聖的場景;清晨,升旗衛士,國歌,升旗,絕對莊嚴的時刻,而所有人幾乎都是為著表達對祖國的深愛而來。這原本應該是最可以激發人的“正能量”的時刻和地方,發生如此“慘不忍睹”的極不文明的行為,怎不令人痛心疾首。

人格“分裂”現象明顯。據南通大學部分教授的研究表明,在待人接物、遵紀守法等諸多方麵,絕大多數學生在學校、社會和家庭中的表現都呈現出不同甚至完全不同的樣態。

這實在是需要我們做教育的做德育的深刻反思,更要引起我們包括教育部在內的行政部門的所有老師和管理者極度關注和重視。

3

問題究竟出在哪裏?

很多人都會不假思索地把問題的症結歸結到大的社會環境。這許多年來,從上至下,從官場到民間,被扭曲了的“市場”規則的全麵或者說無孔不入的侵入和滲透,已經使得原本純淨的學校“難以獨完”。學校要在這樣的洶湧“大潮”中“不蔓不枝,亭亭淨植”,卓爾不群,真是難於上青天。有人說,老師也是人;也有人說,老師也要養家糊口。這已經表明老師的道德底線有被突破的危險或者說已經被部分地突破;更為重要的是,即使老師和校長“儼然君子矣”,但學校中周一至周五中規中矩的教育,道貌岸然的準則,一絲不苟的堅守和保持,一旦到周末,一旦回到家庭和社會,家庭成員的習慣、親朋好友的言論、鄰裏百姓的行為,立馬讓孩子無所適從。很多老師說,學校德育幾乎就是處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孤島,幾乎就是五加二等於零甚或負值。

這一方麵揭示了學校德育的現實困境,另一方麵也表明學校德育工作又有可以改善和發展的空間。為什麼我們的德育會如此弱不禁風?為什麼我們主流的“正能量”竟然會“正不壓邪”?我們的自以為是的“德育”無論是理念、教學實施還是評價是不是有值得商榷、進一步改良和完善的地方呢?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打鐵還需自身硬,在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內因總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隻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在學生道德形成的過程中,學生自身是變化的主體;在學校德育工作中,學校自身也是變化的主體。從學生自身和學校自身找原因,覓良策,可能是現今德育工作改革發展的唯一出路。

一是對於學生道德形成機製的認識還不到位。

論及教育,我們總是用“教書育人”來加以闡釋。細加辨析,“書”是可以“教”的,“人”則是需要“育”的,就是說,“教”和“育”是有一定的區別的。

從兩者的內容和目標的角度而言之,“教”可能更多地指向生活的技能和方法,“育”則更多地指向個性、品德和人格。從方法的層麵而言之,“教”主要表現為“言說”和“指令”,表現為被教者的“模仿”和“練習”的速成;那德性、精神之“育”又應該是怎樣的呢?

很多人都知道農民種植水稻的情形。水稻的種植必經“育秧”過程。仲春時節,家家戶戶都會將一小塊田地翻耕曝曬,灌上水,在土中拌上肥料,反複耘耥後,做成壟狀。接著把浸泡過的稻種均勻地播撒在田壟的表麵,並在田壟上灑上草木灰,條件好的還會在每一田壟上支上塑料薄膜,以作保溫之用。這些工作完成後,農人就幾乎不再需要下田。他隻需要時時關注天氣的變化。有寒流來襲,他會將田裏灌上水並將塑料薄膜覆蓋於壟上,是為保溫;一旦氣溫升高,他又會掀開塑料薄膜,將水放幹,是為降溫。在幾乎整個培育秧苗的過程中,幾乎從未看到有農人會每天赤腳下田,性急地撥拉出稻種,查看有沒有爆芽的。農人幾乎總是在做著“外圍”的工作:打造良好的溫床,配置最佳的水肥,調控適當的溫度和濕度等。基礎和資源,環境和條件,觀察和幫助,就是培育者的基本工作,但永遠不會貼身,不會“耳提麵命”。看來,遠遠地看著,似乎是“育”的一種基本姿態。而資源支持,行為表率,耐心、虔誠,全身心地投入,無聲低調可能是“育”的基本內容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