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養情感 砥礪意誌 鍛造品格
專題
作者:黃科文 孫國芳
【摘 要】鎮江市潤州區教育係統積極探索區域“三愛”教育的有效形式,構建“三愛”教育的長效機製。通過“班級教育小組”“學生誌願者製度”“新型三好學生”製度等德育領域綜合改革,關注“三愛”情感的關鍵性、基礎性因素,即學生的獨立人格和責任感的培養,有效利用學校、家庭、社會(社區)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創設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氛圍,形成“愛”的環境,為涵養學生“三愛”情感,砥礪“三愛”意誌,鍛造“三愛”品格作出了積極有效的嚐試。
【關鍵詞】基礎教育;德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9-0013-02
【作者簡介】黃科文,鎮江市教育局(江蘇鎮江212000)副局長;孫國芳,鎮江市教育局基教處(江蘇鎮江212000)副處長。
鎮江市潤州區教育係統在全國率先以“三愛”教育為核心內容開展了“班級教育小組”、“學生誌願者製度”“新型三好學生”製度等德育領域綜合改革,發揚民主平等觀念,創設相互尊重及“愛”的環境,培育責任意識和獨立人格,激發學習動力,積極探索區域“三愛”教育的有效形式,構建“三愛”教育的長效機製。
一、促生良性生態環境,涵養學生“三愛”情感
孩子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產生取決於其生活學習的環境,取決於孩子認識自我改造自我的能力。讓學生形成“三愛”情感,同樣需要創設一個有利於這些情感產生、發展的環境。潤州區教育係統德育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致力於創設一個有良好道德的學校環境、班級環境,建立民主、平等、自由的德育生態環境,讓師生過有道德、有尊嚴的生活,促進師生良好的道德形成,並根深蒂固不斷生長,最終讓學校成為道德策源地,影響家庭,改造社會。班級是學生生活成長的最重要的地方,把班級變成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幫助的地方,變成大家共同參與建設的地方,變成精神家園,是激發孩子熱愛班級的重要前提。
“班級教育小組”是班級教育和管理的領導核心,由學校行政幹部、任課教師代表、學生代表、學生家長代表組成。實行“導師製”,根據不同職責,合理分工,按照班級學生性格及學習發展情況分給教師做“研究生”;“重要活動分工製”,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自主選擇負責班會、春秋遊、運動會、藝術節、讀書節等專項活動,專項活動專人負責,小組成員分工協作,既減輕了班主任的工作負擔,又提升了活動質量,更重要的是,學生得到了更多、更廣泛、更細致的幫助和指導;“牽手學生分工製”就是把班級內學習基礎相對薄弱的孩子分給組員來幫扶,有效減少了教師不良情緒的彌散,使後進生得到更多的關愛與幫助。家長代表和學生代表負責聯絡其他家長與同學,采集民意,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參與班級管理。
以“學生誌願者製度”取代沿襲數十年的班幹部製度。傳統的班幹部製度容易讓心智尚不成熟的學生形成“幹部高人一等”的特權意識,造就“班級官場化”的不平等環境。“誌願者製度”讓班級管理工作從職位變成了崗位,每位學生都能成為一名誌願者。學校設立了學習幫扶誌願者、勞動誌願者、護導誌願者、圖書館誌願者、愛心雨傘管理誌願者等名目眾多的崗位,學生依據自己的意願、能力和特長自主選擇崗位,相互服務,平等互助。成為誌願者之後,學生更在意的是我貢獻了什麼,做了什麼,而不是我成為了什麼。實施誌願者製度後,孩子們每天看到的是同學們都在為他人、班級、學校和社會服務,在融洽同學關係的同時,每一個孩子每天都生活在“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愛”的群體中。在這樣的環境裏成長,孩子愛班級、愛老師、愛同伴的情感逐步產生並加強;在這樣的環境裏成長,孩子小的時候知道為學校、班級和同學服務,長大後就知道為社會服務,熱愛公益事業,懂得參與社會管理,為今後成長為合格公民打下基礎。此外,潤州區還成立了局黨委領導下的教師誌願者組織,學校德育部門也是誌願者工作的領導組織,眾多的家長在家長委員會的組織帶領下積極參與學校誌願服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