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自南陽提兵回許昌後,一麵派人留意冀州袁紹消息,一麵又遣密探赴荊州打探袁熙動向。
忽一日,哨探來報,袁熙自荊州擇水路返回河北。
曹操大驚,郭嘉獻兩虎競食之計,命人攜天子詔書赴江東,命孫策從中攔阻,使者至江東,聞孫策已死,其弟孫權繼任,宣召之後,連夜趕回許昌,報與曹操知道,曹操大喜,“獅兒竟有今日,吾不憂江東也。”
曹操遂用郭嘉之計,上奏天子遣使拜孫權為會稽太守,烏傷侯:其三弟孫翊為討逆將軍、烏程侯、丹陽太守;幼弟孫匡為討虜將軍、吳侯;吳地名士盛憲為吳郡太守;李術為廬江太守;族兄孫賁為征虜將軍、豫章太守,都亭侯;孫賁之弟孫輔為平南將軍,廬陵太守假節領交州刺史;大將周瑜為鎮南將軍,領揚州刺史,封皖縣侯;長史張昭為九江太守,封都亭侯;試圖在孫權新繼立之際,分化瓦解江東勢力。
正當曹操厲兵秣馬試圖再伐河北之際,留守汝南的滿寵急報,袁熙舊部劉辟、龔都複起,攪亂汝南,滿寵累戰不利,乞遣救兵援助。
時關羽自得徐州糜氏兄弟消息後,每日翹首企盼兄弟相逢之日,卻無消息傳來。忽聞汝南兵事,欲再立一功以報曹操厚待之恩,遂徑入曹府,請求帶兵出戰,曹操大喜,遂命關羽為主將領兵五萬救援汝南。
荀彧諫曰:“關羽久有歸劉之心,倘知消息必去,不可頻令出征。”
曹操深以為然,說:“今次立功之後,吾不複教臨敵矣。”
關羽回府,辭別二嫂,領兵出征。
汝南劉辟、龔都自汝南一戰與袁熙失散,遂逃在山中,後偶遇張飛,服其武勇,拜入張飛麾下,張飛令其二人打起旗號在行反曹,自己隱於山中,伺機而動。曹軍守將滿寵大意,被劉辟、龔都打破數縣,形勢危急。
此間暫且按下不表。
.................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人物。
大哉長江,自古多少文人騷客為你吟唱,多少將軍甲士為你流幹熱血,多少故事韶華流傳千古。你是華夏大地上的一條玉龍,炎黃子孫因你而騰飛於世;你是胸懷博大的母親,養育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脊梁。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卻說袁熙與甘寧駕一隻小船,競投江東軍水寨而來。被巡江將士拿住,械來見周瑜。時江東軍聞荊州上遊來戰船百餘隻,報於周瑜知道,周瑜一麵令人打探軍情,一麵整船訓兵,正欲大戰。忽巡江將士攜兩人投入大帳。周瑜觀其中一人,身長七尺,麵如冠玉、目若朗星、鼻若懸膽,唇上點點微須,身穿白色儒士袍,好一副**倜儻的模樣,麵上帶著些許微笑,讓人一見就有親近之感;另一人生的膀大腰圓,虎背熊腰,一雙虎目時常閃過片片精光,讓人一見就不敢小視。
“汝南袁熙拜見將軍。”袁熙淺笑道,“將軍的待客之道到是出人意料啊。”笑著看著身旁執刀在手,一臉警戒模樣的兵士。
周瑜亦是笑道,讓人有種如沐春風之感,“瑜乃江東微末之士,怎敢當的後將軍如此大禮。”周瑜連忙起身將袁熙扶起。
“你我乃是幼時同窗摯友,不必如此。”袁熙幼時在洛陽曾拜在周瑜之父周異門下(作者杜撰,無史實可考),所以與周瑜有同門之誼,“公瑾一身戎裝,是欲何往?”袁熙明知故問道。
“原本是欲擊賊,顯奕至此,吾知不必往矣。”周瑜遂入後賬,退去戎服,換了一身常衣出來,更顯得飄逸絕倫,與袁熙立在一處,好一對濁世佳公子。袁熙大張旗鼓離荊州而去,自然也沒有逃過江東在荊州的密探,周瑜早就收到消息。不過他有守土保疆之責,不得不起兵所阻。沒想到袁熙如此大膽,竟然單人前來探營,周瑜思索一二,設計於袁熙。
周瑜轉身而出,命人備好酒宴,卻不撤去帳中兵士及外間警備軍士,仍然是戰備狀態。又喚來一人,對其耳邊密囑一二。
袁熙以冷笑對之,密囑甘寧等下依眼色行事。
“顯奕不在荊州安歇,來我江東作甚?”賓主分席入坐,周瑜問道。
“不瞞公瑾,我正欲借江東水道,走海路返回河北。”袁熙毫不遮掩,直接將此行的目的說了出來。
“此事吾當報與主公決斷,瑜不能做主。”周瑜毫無驚訝之色,神色如常的答道。
“無妨,三五日我還是能等的。”袁熙笑著答道。恐怕此時吳縣已經亂作一團,無暇西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