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數十年,袁氏、周氏兩族,連體同生,休戚相關,雖無婚姻之約,卻有聯盟之實。昔日董卓權掌雒陽,其一忌袁氏一門,其二忌周氏一門,甚至為防止周氏援兵,前來雒陽與袁氏彙合,董卓更是不惜劫殺周忠兩子,也即是周暉兩兄弟。巴丘主將周瑜雖是廬江周氏支脈,其父曾出任雒陽令一職,故而周瑜幼時曾在洛陽生活過一段時間與袁熙等公族子弟也有些交集。
所以,袁熙想憑著袁、周兩家的這層關係和兩人幼時的交情,請周瑜放行,而且袁熙手上還有一張很重要的牌就是孫策會在這幾天去世。徐庶這幾日接連夜觀天象,推算出孫策去世之日就在這幾天,所以袁熙才敢在這時候率領如此龐大的船隊,從荊州而來。另外,孫家老臣程普、韓當皆是幽州人氏,袁熙已經派人與他們取得了聯係,他們答應為袁熙說話。
............
江東,吳郡。
一生威名赫赫的小霸王孫策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孫策受傷,本來隻須靜養百日即可痊愈,然孫策性格急躁,豈是能安心靜養之輩,又有其弟孫權時常將外間消息說與他聽,更是怒不可竭。一日,孫策拿過鏡子自照麵目,對左右說:“臉成了這個樣子,怎麼還能建功立業!”奮起虎威,推幾怒吼,創口迸裂。
孫策自知命不久矣,隨即召張昭、程普等文武重臣,及諸弟入內,其妻大喬懷裏抱著兩歲的獨子孫紹坐在吳太夫人身側,眼裏擎著淚水,不讓它留下來。
見諸人已經到齊,孫策囑咐道:“天下方亂,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大可有為。子布,德謀早晚看顧吾弟,善加輔佐。”
諸人愣在那裏,本以為孫策是要傳位於獨子孫紹,卻沒想到是傳給了自己的弟弟孫權。張昭是孫權的老師,程普是孫家的老臣,一心為孫家基業著想,自然不會反對,“臣等領命,必定盡心竭力輔佐二公子。”
孫策又喚過孫權,取吳侯印綬付與其手,說道:“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其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
孫權大哭,拜受印綬。
孫策又對其母曰:“兒天年已盡,不能奉慈母。今將印綬付弟,望母朝夕訓之。父兄舊人,慎勿輕怠。”
吳太夫人哭曰:“恐汝弟年幼,不能任大事,當複如何?”
孫策曰:“弟才勝兒十倍,足當大任。倘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麵囑之也!”說完,頗有深意的看了眼大喬,被孫權瞧在眼裏,心中閃過一陣寒芒。
又喚諸弟囑曰:“吾死之後,汝等並輔仲謀。宗族中敢有生異心者,眾共誅之;骨肉為逆,不得入祖墳安葬。”諸弟泣受命。
又喚妻喬夫人謂曰:“吾與汝不幸中途相分,汝須孝養尊姑。早晚汝妹入見,可囑其轉致周郎,盡心輔佐吾弟,休負我平日相知之雅。”
大喬憶起昨夜孫策的密囑,“我之死也,非是天年已盡,而是人害。我死之後,紹兒尚且年幼,為祖宗基業計,我隻能立權弟為主。若日後權弟對你們母子有所不妥,可求救於公瑾,望其不負我托孤之意。”
言訖,瞑目而逝。
年止二十六歲。
後人有詩讚曰:
“獨戰東南地,人稱小霸王。
運籌如虎踞,決策似鷹揚。
威鎮三江靖,名聞四海香。
臨終遺大事,專意屬周郎。”
孫策既死,孫權哭倒於床前。
張昭曰:“此非將軍哭時也。宜一麵治喪事,一麵理軍國大事。”權乃收淚。張昭令孫靜理會喪事,請孫權出堂,受眾文武謁賀。
孫權生得方頤大口,碧眼紫髯。昔漢使劉琬入吳,見孫家諸昆仲,因語人曰:“吾遍觀孫氏兄弟,雖各才氣秀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仲謀形貌奇偉,骨格非常,乃大貴之表,又亨高壽,眾皆不及也。”
且說當時孫權承孫策遺命,掌江東之事。麵上雖然悲切,然內心歡喜異常,隻是不表於人前而已。
吳太夫人命人快馬奔至巴丘向周瑜報喪,並命其回吳奔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