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文/黑陶
徽州人極其重視水的處理。水寓財,如果一村之水,不管不顧,讓它徑自流出村外,那麼此村的財氣、福氣就會外泄一空。為了凝聚旺族之氣,唐模村人對於檀幹溪的送別,可謂空前隆重,分別以樹、橋、亭、坊、園作為送水的儀仗……唐模人讀書和經商一樣出色,這個小村竟出過3位翰林,成為它最大的驕傲。
在黃山市徽州區的古徽村唐模,從那陳列著十八方名人碑刻的臨水鏡亭中,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朱熹、文征明、董其昌、八大山人等名人的字影……頑強地滲逸出來,仿佛暗布於宣紙一般清白的空氣中。
深冬的天色向晚,村中行人寥落。我投宿的村民吳森洪家已亮起燈火,暖意融融。主人妻已燒好了晚飯,煨山芋和蒸鹹肉熱氣騰騰,農家土菜,風味獨特。席上的酒是此村幾乎家家自釀的糯米酒“翰林紅”。不斷傾倒在碗裏的鮮豔酒液,加上熱氣彌漫的菜,以及關於曆史或現實的散漫話題,盡管窗外北風吹動,屋內的晚餐卻是溫暖的,美好的。
完整而縝密的風水體係
這個唐代古村唐模,在我見過的徽州村落中,是存有完整而縝密的風水體係的典範。白牆黑瓦的民居中間,一株至今年年枝繁葉茂,卻已1370多歲的古銀杏樹,告訴我這座村落的古老。
在村西,依然可見此村先人將上遊的“筠溪”和“上川”二溪挖渠築堤,彙成的檀幹大溪——將眾水歸合,象征著財富的彙集。蜿蜒一公裏的檀幹溪穿村而過,村中民居夾溪而建,溪水兩岸分布著近百幢徽派古建築。溪水的駁岸用紅色岩石砌成,路麵則用青色的茶源石鋪就。為方便行走,檀幹溪上共建有10座不同風貌的石橋:蜈蚣橋、五福橋、靈官橋、義合橋、高陽橋、四季橋、垂勝橋、戲坦橋、三石橋、石頭橋,而以位於村中心高陽橋為主橋。在高陽橋近側、檀幹溪北岸,還留有避雨長廊,其長40餘米,廊下臨溪側設有“美人靠”,供往來行人歇息。由此,這座古村的總體形態,透露出了江浙一帶水街的風韻。
唐模最為經典的部分,在檀幹溪的出村處,也即它的“水口”景觀。
徽州人極其重視水的處理。水寓財,如果一村之水,不管不顧,讓它徑自流出村外,那麼此村的財氣、福氣就會外泄一空。為了凝聚旺族之氣,唐模村人對於檀幹溪的送別,可謂空前隆重,分別以樹、橋、亭、坊、園作為送水的儀仗。樹,是至今已有400歲的大樟樹;橋,是蜈蚣橋,據村中老人介紹,橋墩下還埋有鐵製蜈蚣,用它盤踞水口,以鎮風水;亭,是始建於明代的沙堤亭;坊,是建於清康熙年間的“同胞翰林坊”;園,則是唐模水口的精華所在——建於清初,模擬西湖景致的檀幹園。如此隆重的送別之下,村民們的心中便得到安慰:檀幹溪的自然之水流出村去,而溪水所承載的吉兆祥瑞,則全部被留了下來。
而從更為廣闊的範圍來看,唐模也的確是福地:其環村皆山,風調雨順,四季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