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賢聖之所美,莫美乎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知人識智,則眾材得其序,而庶績之業矣。是故仲尼訓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無信,以明為似之難保。察其所安,觀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率此道也,人焉庾哉?人焉庾哉?
大意
聖賢所稱譽的莫過於聰明,聰明的可貴之處莫過於善於知人。能夠辨識人才,了解他們的才智,那麼各種各樣的人才便會得到充分發揮其才能的職位,從而各種事業都繁榮興盛起來。所以孔子在教育弟子的時候提出“六蔽”之說,以便防止偏才的失誤。他思量用狂妄急躁的性格中和拘謹呆滯的人才。他憎恨什麼能力也沒有而又不講信用的人,並說明虛偽的東西終究會被拆穿。去發現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東西是什麼,觀察他做事的方法和途徑,以此了解他的日常行為舉止。若采用這樣的方法考察一個人,那麼被考察的人怎麼能掩蓋得住自己的真實麵目呢?
察相第六
原文
《左傳》曰:“周內史叔服如魯,公孫敖聞其能相人也,見其二子焉。叔服曰:‘穀也食子,難也收子。穀也豐下,必有後於魯國。’”
《漢書》曰:“高祖立濞為吳王。已拜,上相之曰:‘汝麵狀若有反相,漢後五十年後,東南有亂,豈非汝耶?天下一家,慎無反!’”
由此觀之,以相察士,其來尚矣。故曰:富貴在於骨法,憂喜在於容色。
大意
《左傳》中說:“周朝內史叔服去魯國,公孫敖聽說他善於看相,於是就讓他給自己兩個兒子相麵。叔服說:‘你的兒子穀會贍養你,而你的兒子難會安葬你。穀的臉呈方形,他的後代在魯國一定會有所作為。’”
《漢書》上說:“漢高祖劉邦封劉濞為吳王,冊封禮儀結束後,皇上看了他的相說:‘你的臉上好像有反相,漢朝五十年後,東南方向會有叛亂,難道不是你嗎?天下都是我們劉姓一家的,你千萬不要謀反!’”
由此看來,通過麵相來觀察一個人,曆史上早就有這麼做的了。所以說,通過骨骼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富貴,通過麵色可以看出一個人是憂傷還是欣喜。
原文
成敗在於決斷,以此參之,萬不失一。
言性靈者存乎容止。斯其大體。
夫相人先視其麵。麵有五嶽四瀆,五官六府,九州八極,七門二儀。
若夫顴骨才起,膚色潤澤者,九品之候也。輔骨小見,鼻準微端,八品之候也。輔角成棱,倉、庫皆平者,七品之候也。天中豐隆,印堂端正,六品之候也。伏犀明峻,輔角豐穠者,五品之候也。邊地高深,福堂廣厚者,四品之候也。犀及司空,龍角纖直者,三品之候也。頭頂高深,龍、犀成就者,二品之候也。四倉盡滿,骨角俱明者,一品之候也。
大意
能否作出決斷是成敗的關鍵,以此為主要依據,然後再以相貌為參考,作出成敗預測,這樣的預測就萬無一失。
人的靈氣和性情往往表現在容貌和舉止上。大致說來是這樣的。
相人要先看其麵相。麵部有五嶽四瀆,五官六府,九州八極,七門二儀。
若是一個人的顴骨稍微隆起,膚色溫潤有光,這是九品官員的征貌。雙眉和發際間的額骨微微外顯,鼻梁稍端正的人,是做八品官的征貌。輔角有棱,倉、庫處很平不突,這樣的人可以做七品官員。天中豐滿隆起,印堂端正,這是做六品官員的征貌。伏犀處的骨頭隱線明朗,輔角豐滿的人,是做五品官員的征貌。邊地高深,福堂寬廣且厚的人是可以做四品官員的征貌。伏犀骨長至司空,龍角纖直,這是做三品官的征貌。頭頂高深,龍角和犀骨非常標準完美,這是做二品官員的征貌。四倉都很飽滿,骨角都很明朗,這是做一品官員的征貌。
原文
似龍者為文吏,似虎者為將軍,似牛者為宰輔,似馬者為武吏,似狗者為清官、為方伯。
天中主貴氣,平滿者宜官祿也。天庭主上公,大丞相之氣。司空主天宮,亦三公之氣。中正主群寮之氣,平品人物之司也。印堂主天下印綬,掌符印之官也。山根平美,及有奇骨伏起,為婚連帝室,公主婿也。高廣主方伯之坐。陽尺主州佐之官。武庫主兵甲典庫之吏。輔角主遠州刺史之官。邊地主邊州之任。日角主公侯之坐。房心主京輦之任。驛馬主急疾之吏。額角主卿寺之位。上卿主帝卿之位。虎眉主大將軍。牛角主王之統帥小將。玄角主將軍之相。
大意
行為舉動像龍的人有為文官的征貌,行為舉動像虎的人有做將軍的征貌,行為舉動像牛的人有宰相的征貌,行為舉動像馬的人有做武官的征貌,行為舉動像狗的人有做清官、方伯的征貌。
天中主要掌貴氣,天中平和豐滿的人適宜做官,接受俸祿。天庭主要掌上公,是丞相之氣。司空主要掌天宮,也就是三公之氣。中正主要掌群僚之氣,擔任品評人物的職責。印堂主掌天下印綬,為掌握符印的官員。山根平緩完美,並且有奇骨起伏,這樣人將要和帝王聯姻,做公主的夫婿。高廣主掌方伯之官員。陽尺主掌輔佐州縣的官。武庫主掌和兵甲典庫有關係的官吏。輔角主掌遠州刺史官員。邊地主掌邊州的官員。日角主掌公侯職位。房心主掌服侍帝王出行的職位。驛馬主掌迅疾得官的事。額角主掌九卿和寺位。上卿主掌帝卿的位子。虎眉主掌大將軍。牛角主掌王者統率小將的事。玄角主掌將軍之相。
原文
夫人有六賤:頭小身大,為一賤;目無光澤,為二賤;舉動不使,為三賤;鼻不成就,準向前低,為四賤;腳長腰短,為五賤;文策不成,唇細橫長,為六賤。
此貴賤存乎骨骼者也。
大意
人有六種低賤的相貌:頭小身大是第一種低賤之相;眼睛沒有光澤是第二種低賤之相;行為舉止笨拙,有失協調是第三種低賤之相;鼻子長得不成形,隆準向前低是第四種低賤之相;腳長得過長而腰很短是第五種低賤之相;沒有寫作文章策論的能力,而唇又薄又長是第六種低賤之相。
以上講的就是可以根據骨骼來判斷貴賤的情況。
原文
夫木主春,生長之行也。火主夏,豐盛之時也。金主秋,收藏之節也。水主冬,萬物伏匿之日也。土主季夏,萬物結實之月也。
故曰,凡人美眉目,好指爪者,庶幾好施人也。毛發光澤,唇口如朱者,才能學藝人也。鼻孔小縮,準頭低曲者,慳吝人也。耳孔小,齒瓣細者,邪諂奸佞人也。耳輪厚大,鼻準圓實,孔頭端淨,頦頤深廣厚大者,忠信謹厚人也。
此性靈存乎容止者也。
大意
木主春,此時是萬物生長的季節。火主夏,此時是豐盛的時候。金主秋,此時是收獲儲藏的時節。水主冬,這時世間萬物都藏匿了起來。土主季夏,這是萬物結果實的月份。
所以說,眉清目秀,十指修長美觀的人,多數是好施舍的人。毛發有光澤,嘴唇紅潤的人,是有才能和技藝的人。鼻孔小,鼻梁低而不直的人,是小氣、吝嗇的人。耳孔小,牙齒細小,是奸邪之人。耳輪厚實而大,鼻梁圓實,鼻孔端正幹淨,下巴寬闊厚實的人,是忠信寬厚的人。
這就是性情靈氣通過容貌表現出來的情況。
原文
夫命之與相,猶聲之與響也。聲動乎響,窮乎應,必然之理矣。雖雲以言信行,失之宰予,以貌度性,失之子羽。然《傳》稱:“無憂而戚,憂必及之;無慶而樂,樂必還之。”此心有先動而神有先知,則色有先見。故扁鵲見桓公,知其將亡;申叔見巫臣,知其竊妻。或躍馬膳珍,或飛而食肉,或早隸晚侯,或初刑末王,銅岩無以飽生,玉饌終乎餓死。則彼度表捫骨,指色摘理,不可誣也。故列雲爾。
大意
命運和相貌,就像是聲音和回響一樣不能分離。聲音出來,就有聲響回應,沒有聲音,就沒有聲響回應,這是必然的道理。雖然說依據一個人的言行判斷他的品行,在孔子判斷弟子宰予的身上發生失誤;通過相貌測度一個人的性情,在孔子判斷學生子羽身上出現了錯誤。但是《左傳》中說:“沒有憂愁卻表現得很悲傷時,悲傷的事情就會到來;沒有值得歡慶的事情卻表現出很快樂,那麼快樂的事情就會隨之而來。”這就是說,人的心理、神智往往能夠預先感知,心神感覺到後就從麵容中表現出來。所以,扁鵲見到齊桓公,就知道他即將病逝;申叔見到巫臣,就知道他有竊妻的行為。有的人騎著寶馬吃著山珍海味,有的人到處遊曆不缺肉吃,有的人早年間為人當奴隸而晚年被封為侯爵,有的人開始受到刑罰,最後卻成為王者。有的人坐擁銅山卻不能解決溫飽,看著珍饈佳肴最後卻被餓死。推測忖度一個人的相貌,摸清他的骨骼情況,探究人的容貌臉色,揣測其中的道理,這樣的方法是不能被抹殺的。所以列了這一卷。
論士第七
原文
臣聞黃石公曰:“昔太平之時,諸侯二師,方伯三師,天子六師。”世亂則叛逆生,王澤竭則盟誓相罰。德同無以相加,乃攬英雄之心。故曰:“得人則興,失士則崩。”何以明之?昔齊桓公見小臣稷,一日三往而不得見,從者止之,桓公曰:“士之傲爵祿者,固輕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輕其士。縱夫子傲爵祿,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後得見。
《書》曰:“能自得師者王。”何以明之?齊宣王見顏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者貴乎?”對曰:“昔秦攻齊,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壟五百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賜金千鎰。’由是言之,生王之頭,曾不如死士之壟。”宣王竟師之。
大意
我聽說黃石公曾經說過:“從前社會太平的時候,諸侯有兩師的軍隊,方伯有三師的軍隊,帝王有六師的軍隊。”社會動蕩不安、時局混亂的時候,不斷有叛亂出現,帝王的權勢衰敗下來,也沒有了恩惠諸侯的東西,因此,諸侯們不再朝拜,相互攻擊討伐。諸侯之間的聲望沒有什麼差別,軍事力量也旗鼓相當,為此諸侯們就都爭著招納天下的英豪俊傑。所以說:“得到了人才就會興盛,失去人才就會土崩瓦解。”拿什麼作證明呢?從前,齊桓公去拜訪小臣稷,一天去了三趟都沒有見到小臣稷,齊桓公左右的隨從們都勸他不要再去了,但是齊桓公說:“對爵祿不在意的士人,當然會對他的君主態度傲慢;沒有成就霸業想法的君主,同樣也會輕視有才能的士人。即便是小臣稷不在乎爵位,蔑視俸祿,但是我怎麼敢輕視天下的霸主呢?”齊桓公去了第五次後終於見到了小臣稷。
《尚書》中說:“能夠主動拜他人做自己老師的人一定能夠成王。”這句話又是通過什麼來證明呢?齊宣王在召見顏斶時說:“顏斶,到我跟前來!”顏斶也命令齊宣王說:“大王,到我跟前來!”齊宣王勃然大怒,生氣地說:“是做國王的身份高貴還是做士人的身份高貴?”顏斶答道:“以前秦國攻打齊國的時候,曾經下令說:‘誰敢到柳下季的墳墓周圍五百步內打柴,就判他死罪。’又下令說:‘誰要是能夠得到齊王的頭,就封他為萬戶侯,並且賞賜千鎰黃金。’由此看見,活著的大王的頭顱竟然還不如一個死去的士人的墳墓。”齊宣王最終拜顏斶為老師。
原文
諺曰:“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善走;士不必賢也,要之知道;女不必貴種,要之貞好。”何以明之?淳於髡謂齊宣王曰:“古者好馬,王亦好馬;古者好味,王亦好味;古者好色,王亦好色;古者好士,王獨不好。”王曰:“國無士耳,有則寡人亦悅之。”髡曰:“古有驊騮騏驥,今之無有,王選於眾,王好馬矣;古有豹象之胎,今之無有,王選於眾,王好味矣;古有毛嬙、西施,今之無有,王選於眾,王好色矣;王必待堯舜禹湯之士,而後好之,則堯舜禹湯之士,亦不好王矣。”
大意
諺語說:“沐浴不一定要去江海裏,能夠洗掉汙垢就行;騎馬也不一定是騏驥那樣的名馬,隻要它善於奔跑就可以;士人不必非常賢德,隻要他懂得道理就行;女子不必一定是出身名門,隻要她貞潔美麗就行。”怎麼才能證明這個道理呢?從前,淳於髡對齊宣王說:“古代的君王喜歡馬,大王也喜歡馬;古代的君王喜歡美食,大王也喜歡美食;古代的君王喜歡美女,大王也喜歡美女;古代的君王喜歡有才的士人,而單單大王不喜歡。”齊宣王說:“這是因為國家裏沒有有才能的士人啊,如果有,我也會喜歡他們的。”淳於髡說:“古代有驊騮、騏驥這樣的名馬,到現在已經沒有了,但是大王能從眾多的馬中選出好馬,這說明大王是喜歡馬的;古代有豹胎、象胎這樣的上等佳肴,到現在已經沒有了,但是大王能從眾多的菜品中選出好的菜肴,這說明大王是喜歡佳肴的;古代有毛嬙、西施那樣的美女,現在沒有了,但是大王能從眾多的美女中挑出出眾的,這說明大王是喜歡美女的;如果大王一定要等著像古代的唐堯、虞舜、夏禹、商湯那樣的名士主動出現,然後才喜歡賞識他們,那麼,像唐堯、虞舜、夏禹、商湯這樣的士人可能還不喜歡大王您這樣的人呢。”
原文
語曰:“瓊艘瑤楫,無涉川之用;金弧玉弦,無激矢之能。”是以介絜而無政事者,非撥亂之器;儒雅而乏治理者,非翼亮之士。何以明之?魏無知見陳平於漢王,漢王用之,絳、灌等讒平曰:“平盜嫂受金。”漢王讓魏無知。無知曰:“臣之所言者,能也;陛下所聞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無益於勝負之數,陛下假用之乎?今楚漢相距,臣進奇謀之士,顧其計誠足以利國家耳。盜嫂受金,又安足疑哉!”漢王曰:“善。”
大意
古語中說:“用瓊玉做成的船和槳不能渡江河;用金做成的弓箭、用玉做成的弦不能射箭。”所以,光講究剛正高潔而沒有做事能力的人,不是治理亂世、匡正國家的人才;擁有溫文爾雅的氣度,但治國理政方麵欠缺才能的人,不是輔佐帝王的人才。拿什麼證明這個道理呢?當年魏無知把陳平推薦給了漢王,漢王重用了陳平。大臣周勃和灌嬰等人詆毀陳平說:“陳平曾經和他的嫂子私通,在軍中的時候還收受過賄賂。”漢王為此指責魏無知,魏無知說:“我舉薦的是陳平的才能,陛下聽別人說的那些是陳平的品行。即使今天有像尾生那樣守信、有孝己那樣大行孝道的人跟隨陛下,他們對決定國家命運的戰爭卻沒有一點益處,幫不上您。陛下難道還要任用他們嗎?現在楚漢相爭,我推薦陳平這樣擁有奇謀的人才,是考慮他的智謀足可以幫助君王您的帝王大業。而陳平與嫂子私通、接受賄賂這些是有關他品行的事,怎麼能以此懷疑他的才智能力呢?”漢王說:“說得好。”
原文
黃石公曰:“有清白之士者,不可以爵祿得;守節之士,不可以威刑脅。致清白之士,修其禮;致守節之士,修其道。”何以明之?郭隗說燕昭王曰:“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者與廝役處。詘指而事之,北麵受學,則百己者至;先趨而後是,先問而後默,則什己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憑幾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恣睢奮擊,呴藉叱咄,則徒隸之人至矣。”此乃古之服道致士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