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2 其他識人術(3)(1 / 3)

大意

我聽說統領將帥的方法,是一定要了解這些英傑的內心世界。然而,人不容易被人了解,了解一個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漢光武帝是一位善於聽取並明辨各種意見的君主,卻被龐萌的話所迷惑;曹操是一位知人善任的智者,卻被張邈所蒙蔽,為什麼呢?是因為世間各種複雜的事物,惑亂了人心。所以說,好窺伺別人的人看似很聰明其實並非真的聰明,愚魯的人看似君子而實際上不是君子,迂直的人看似很勇敢但實際上並不勇敢。亡國之君看似很有智謀,亡國的臣子看似很忠誠。莠草的幼苗和禾苗相似,長黃色花紋的黑牛皮酷似虎皮,白骨和象牙相似,像玉的珷玞石其實不是玉,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例子。孔子說:“人的內心比山川險惡,了解一個人心靈比預測變幻莫測的氣候還困難。天還有春秋冬夏四季和早晨、晚上的固定分期,而人卻不同,人表麵上看去忠實厚道,但真實感情卻深藏內心。因此,有的人表麵上很謙虛實則傲慢,有的人看似有長者風範其實行為猥瑣不正派,有的人貌似溫順其實內心剛直不阿,有的人表麵上堅強果斷其實內心優柔寡斷,有的人看似舒緩其實性情急躁。”

原文

太公曰:“士有嚴而不肖者,有溫良而為盜者,有外貌恭敬中心欺慢者,有精精而無情者,有威威而無成者,有如敢斷而不能斷者,有恍恍惚惚而反有忠實者,有倭倭而有效者,有貌勇狠而內怯者,有夢夢而反易人者。無使不至,無使不遂。天下所賤,聖人所貴,凡人莫知,惟有大明,乃見其際。”此士之外貌而不與中情相應者也。

大意

薑太公說:“有的士人看似嚴肅正直,其實內心不正派;有的看似溫和善良,其實做著男盜女娼的勾當;有的外表恭順,其實內心傲慢;有的看似有情有義,其實內心冷酷無情;有的貌似威嚴讓人敬畏,其實庸庸碌碌,一事無成;有的好像是很勇敢果斷,其實沒有決斷的能力;有的看上去稀裏糊塗,懵懵懂懂,其實內心忠誠老實;有的士人看上去拖拖拉拉,其實辦事很有效率;有的士人外貌勇猛狠辣,而其實卻內心膽怯;有的士人看似迷迷糊糊反而贏了別人。總之,各種情況都可能出現,不可預料。普通人鄙夷的東西,聖人卻視其很珍貴,普通人很難明白的人和事,隻有聖明的人才知道其中的真諦。”這些是人的外貌和內心不一致的情況。

原文

知此士者而有術焉。微察問之,以觀其辭;窮之以辭,以觀其變;與之間謀,以觀其誠;明白顯問,以觀其德;遠使以財,以觀其廉;試之以色,以觀其貞;告之以難,以觀其勇;醉之以酒,以觀其態。《莊子》曰:“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然問焉而觀其智;急與之期而觀其信;難之以處而觀其色。”《呂氏春秋》曰:“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近,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愛;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哀之,以驗其仁;苦之,以驗其誌。”

大意

要想了解這些外貌和實際情況不符的人也是有方法的。細致地察問一個人,觀察他說話,一直追問他,直到他無話可說,以此來觀察他的應變能力;稍稍使用一些計謀,觀察他是否誠實;故意詢問他道理很明顯的事情,可以看出他的德行好壞;派他去偏遠的地方管理財務,以此考察他是否廉潔;用美色去誘惑他,以此觀察他的氣節操行;告訴他要讓他去危難的地方,以便看他是否勇敢;用酒將他灌醉,來觀察他是否有定力,會不會失態。

《莊子》說:“派遣一個人到偏遠的地方工作,來觀察這個人的忠誠度;讓一個人在自己的身邊任職,來觀察這個人是否恭敬;將繁雜難對付的事情交給他做,來觀察他的能力;突然向他提問題,以此觀察他是否能靈活應變;緊急約定一個人,來觀察這個人是否守信;把一個人放置在危難的環境中,以此觀察他的氣度和神色。”

《呂氏春秋》中說:“在一個人亨通顯達、誌得意滿的時候,觀察這個人是否會驕傲失禮;這個人處在顯赫時,看他都舉薦了什麼樣的人;富貴時,看他是否播撒恩德,施舍接濟他人;聽一個人說的話,然後觀察這個人的實際行動;看這個人經常接近哪些人或事,可以看出他的喜好;在日常生活中,觀察這個人的說話;當一個人處在困頓中時,要看這個人不喜愛什麼;處在貧困低賤的境況中時,要看這個人不屑於做什麼;迎合一個人的喜好,用來考驗這個人的操守;讓一個人高興,來檢查這個人有什麼邪僻;讓一個人生氣,以檢驗這個人的自我控製能力;做出讓人悲哀的事情,以此檢驗一個人是否有仁德之心;讓一個人處在艱難的環境中,以此檢驗這個人的意誌是否堅毅。”

原文

《經》曰:“任寵之人,觀其不驕奢;疏廢之人,觀其不背越;榮顯之人,觀其不矜誇;隱約之人,觀其不懾懼;少者,觀其恭敬好學而能悌;壯者,觀其廉潔務行而勝其私;老者,觀其思慎,強其所不足而不逾。父子之間,觀其慈孝;兄弟之間,觀其和友;鄉黨之間,觀其信義;君臣之間,觀其忠惠。”此之謂觀誠。

大意

《經》書上說:“如果是被信任重用的人,要觀察他是否因此驕傲奢侈;如果是被疏遠或被免除官職的人,要觀察他是否因此而做出背叛忤逆的行為;如果榮華顯貴的人,觀察他是否炫耀自誇;如果不顯赫的人,則看他是否畏懼權貴;如果年少的人,要看他是否恭敬好學,尊重兄長;如果是壯年人,就看他是否踏實勤奮,清廉無私;如果是老年人,要看他是否思慮謹慎,加強自己欠缺的地方而不逾越禮法。父子之間,要看父親是否慈愛,兒子是否有孝心;兄弟之間,要看他們是否和睦友愛;鄉鄰之間,要看他們之間是否有信用道義;君臣之間,要看臣子是否對君主忠誠,君主對臣子是否寬仁恩惠。”這些講的是察看誠心的方法。

原文

《人物誌》曰:“骨植而柔者,謂之宏毅;宏毅也者,仁之質也。氣清而朗者,謂之文理;文理也者,禮之本也。體端而實者,謂之貞固;貞固也者,信之基也。筋勁而精者,謂之勇敢;勇敢也者,義之決也。色平而暢者,謂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五質恒性,故謂之五常。故曰直而不剛則木,勁而不精則力,固而不端則愚,氣而不清則越,暢而不平則蕩。然則,平陂之質在於神,明暗之實在於精,勇怯之勢在於筋,強弱之植在於骨,躁靜之決在於氣,慘懌之情在於色,衰正之形在於儀,態度之動在於容,緩急之狀在於言。若質素平淡,中睿外朗,筋勁植固,聲清色懌,儀崇容直,則純粹之德也。

“夫人有氣,氣也者,謂誠在其中必見諸外。故心氣粗厲者,其聲沉散;心氣詳慎者,其聲和節;心氣鄙戾者,其聲粗獷;心氣寬柔者,其聲溫潤。信氣中易,義氣時舒,和氣簡略,勇氣壯立。”此之謂聽氣。

又有察色。察色,謂心氣內蓄,皆可以色取之。夫誠智必有難盡之色,誠仁必有可尊之色,誠勇必有難懾之色,誠忠必有可觀之色,誠潔必有難汙之色,誠貞必有可信之色。質色浩然固以安,偽色曼然亂以煩,此之謂察色。

大意

《人物誌》上說:“骨骼堅硬而外表柔和的,稱之為宏毅,宏毅是仁的本質表現。氣質清朗高潔的,通明文儀禮節,文儀禮節是禮的根本。身體端正結實的,稱為貞固,貞固是守信譽的基礎。筋骨強勁而又有精神的,稱為勇敢,勇敢決定義舉。氣色平和而順暢的,稱為通微,所謂通微,是智慧的根源。以上五種類型,恒久不易改變,所以稱其為五常。因此說,盡管剛毅正直但若沒有柔韌性則顯木訥;雖然強勁有力但是不精純也隻是徒有笨力氣;僅有堅定但不端正則是愚蠢;氣質不清純,則會越禮,做出不合規定的事情;心性開朗卻不平和,則會變得放蕩。然而,是否平和關鍵在於神氣;或明智或昏庸愚昧,在於精氣的清明或混濁;勇敢或膽怯決定於筋骨是否強勁;是堅定剛強還是軟弱無力取決於骨架的粗細;浮躁或沉穩決定於氣的旺盛或平和。悲觀或豁達樂觀從氣色上表現出來;形貌的衰頹或嚴肅端正通過儀表可以看出來;態度的變化通過臉上的表情可以表現出來;舒緩或急躁可以通過說話的速度表現出來。如果氣質樸素平淡,內心智慧,外表高潔明朗,筋骨強健有力,聲音讓人感到輕鬆爽快,氣色和樂喜悅,儀容高尚端莊,這是道德純正的表現。

“人皆有氣,所謂氣,如果內心誠摯必然會從氣上表現出來。所以心氣粗獷的人,他的聲音深沉而渙散;心氣安詳慎重的人,他的聲音和諧有節奏;心氣鄙俗、凶暴殘忍的人,他的聲音粗野;心氣寬廣溫柔的人,他的聲音溫暖滋潤。信氣中和平易,義氣從容不迫,和氣簡略隨和,勇氣雄壯卓絕。”這些是察人時的“聽氣”方法。

還有“察色”這個方法。所謂察色,指內心懷有的性情都可以通過氣色觀察到。充滿智慧的人一定會有讓人說不清楚、難以言盡的神色;仁厚慈祥的人一定有讓人尊崇的神色;勇敢的人一定有無所畏懼的神色;忠誠的人一定有讓人心情舒暢的神色;高尚純潔的人必然會有難以玷汙的神色;忠誠正直的人必然會有讓人信服的神色。一個人的本質神氣浩然、穩定、安全,一個人的偽裝神色紛亂無章。這是說的“察色”的方法。

原文

又有考誌。考誌者,謂方與之言以察其誌。其氣寬以柔,其色檢而不諂,其禮先人,其言後人,每自見其所不足者,是益人也。若好臨人以色,高人以氣,勝人以言,防其所不足,而廢其所不能者,是損人也。其貌直而不侮,其言正而不私,不飾共美,不隱其惡,不防其過者,是質人也。若其貌曲媚,其言諛巧,飾其見物,務其小證,以故自說者,是無質人也。喜怒以物而色不作,煩亂以事而誌不惑,深導以利而心不移,臨懾以威而氣不卑者,是平心固守人也。若喜怒以物而心變易,亂之以事而誌不治,示之以利而心遷動,懾之以威而氣恇懼者,是鄙心而假氣人也。設之以物而數決,驚之以卒而屢應,不文而慧者,是有智思之人。若難設以物,難說以言,守一而不知變,固執而不知改,是愚佷人也。若屏言而勿顧,自私而不護,非是而強之,是誣嫉人也。此之謂考誌。

大意

還有“考誌”的方法。所說的考誌,指和考察對象交流談話,以此考察他的誌向。如果考察對象說話語氣渾厚柔和,神情謹慎有約束而不諂媚,比別人先施禮,在別人說完後發言,總會主動地向人說出自己的欠缺和不足之處,這樣的人是對人有幫助的人。如果考察對象態度傲慢自大,氣勢逼人,說話時總是以驕橫的態度壓人,把自己不足的地方隱藏起來,能力欠缺的地方也不虛心向人請教,這樣的人是對人有損害的人。如果考察對象外表剛直而無欺淩侮辱的神色,說話正直不偏私,不誇大自己的美德,也不隱瞞自己的缺點,不掩飾自己的錯誤,這樣的人是質樸的人。如果外表柔順媚人,說話阿諛逢迎,對自己所做的事情多加粉飾,以表現自己,這樣的人是沒有質樸品德的人。不會因為外界的事物將自己的喜悅或憤怒表現在臉上,不會被各種紛繁複雜的事情惑亂自己的誌向,用利益誘惑他,他仍不會改變自己的初衷,麵對威權的恐嚇,他也不會卑微恭順,這樣的人是剛正不阿而又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如果受外界的影響而改變了自己的初衷,因為繁雜事情的誘擾而放棄了自己的誌向,用利益誘惑他,他就會心智迷亂,不由自主地改變原來的主意,在威權的逼迫下惶恐不安,這樣的人是內心卑鄙、意誌不堅定的人。能夠不斷地解決為他設置的重重障礙,用突然的變故驚嚇他,但他屢次都能靈活應對,說話雖然不文雅,但是充滿了智慧,這樣的人是富有才華的人。若拿物象作比喻也很難啟發他的思維,用語言說明也無法讓他明白道理,守舊不會變通,固守一種觀念而不知道變革,這樣的人是愚昧固執的人。若是背地裏無所顧忌地傳播流言飛語,隻為個人利益打算而不會替別人著想,明明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還要強行去做,這樣的人是誣謗愛嫉妒的人。以上說的就是“考誌”的方法。

原文

又有測隱。測隱者,若小施而好得,小讓而大爭,言願以為質,偽愛以為忠,尊其行以收其名,此隱於仁賢。若問而不對,詳而不窮,貌示有餘,假道自從,困之以物,窮則托深,此隱於藝文也。若高言以為廉,矯厲以為勇,內恐外誇,亟而稱說,以詐氣臨人,此隱於廉勇也。若自事君親而好以告人,飾其物而不誠於內,發名以君親,因名以私身,此隱於忠孝也。此謂測隱矣。

大意

還有“測隱”的方法。所謂的測隱主要從這些方麵來分析:如果一個人因為略施小惠而得到了大的實惠,為了爭奪大的利益可以在爭奪小利益上有所退讓,誓言說得真實可信以獲取人心,假裝慈愛以表示忠厚老實,假裝行為高尚用來取得好的名聲,這樣的人把自己的真實麵目隱藏在仁愛賢達的表象裏;如果別人追問,他不去直接回答,而是說辭含糊,無窮無盡,表現得很有學問,滿腹道德義理的樣子,如果不明白某些事情道理,沒有辦法給人解答,就會說一些高深莫測的話故作深沉,這樣的人把自己的實際麵目隱藏在了藝術文化的表象裏;如果故意用清新秀雅非常高尚的語言假裝廉潔,假作厲害的樣子顯示自己很勇敢,內心很恐懼外表卻裝作很鎮靜,急於迎合取悅他人,在大眾麵前說大話假話以冒充英雄,這樣的人就把自己的真實麵目深藏在清廉勇敢的外衣裏;雖然曾經侍奉君王和父母雙親,卻喜歡把這些事情炫耀出去,內心並沒有忠孝的誠懇之心,而是想拿侍奉君王和雙親的事情為自己撈取好的聲譽,這樣的人就是把自己的本來麵目偽裝在了忠孝的表象中。這些說的就是“測隱”的方法。

原文

夫人言行不類,終始相悖,外內不合,而立假節以惑視聽者,曰毀誌者也。若飲食以親,貨賂以交,損利以合,得其權譽而隱於物者,曰貪鄙者也。若小知而不大解,小能而不大成,規小物而不知大倫,曰華誕者也。

又有揆德。揆德者,其有言忠行夷,秉誌無私,施不求反,情忠而察,貌拙而安者,曰仁心者也。有事變而能治效,窮而能達,措身立功而能遂,曰有知者也。有富貴恭儉而能威嚴,有禮而不驕,曰有德者也。有隱約而不懾,安樂而不奢,勳勞而不變,喜怒而有度,曰有守者也。有恭敬以事君,恩愛以事親,情乖而不叛,力竭而無違,曰忠孝者也。此之謂揆德。

大意

如果一個人言行不一,開始和結果相背離,內心和外表不吻合,製造假象欺騙、惑亂他人耳目,這樣的人就叫做“毀誌”的人。若用酒肉換朋友,用賄賂的方法籠絡人,損害他人或者是有利於他人,都是以是否投合自己為標準,被追求物質的欲望所蒙蔽,沉迷於權力和名譽中,這樣的人叫做“貪鄙”之人。如果小事聰明,大事糊塗,有一定的才能卻沒有大的成就,看到小利益就忘記了倫理道義,這樣的人叫做“華誕”之人。

還有“揆德”的方法。如果有人說話忠誠信譽,行為光明磊落,心懷大誌,公正不徇私利,廣施恩惠不求回報,品性忠誠厚道而又能明察秋毫,外表樸素笨拙而安靜慈祥,這樣的人是有仁愛之心的人。假若能夠隨機應變,扭轉困頓的局麵而進入光明和希望的境地,投身功名而能如願以償,這樣的人可以叫做有智慧的人。如果身居高位,擁有很多的財富,卻恭敬簡樸,既讓人威嚴信服,又對人謙和禮貌,不驕不躁,這樣的人叫做有德之人。若潔身自好,隱退出世,而不畏懼權貴,身在安樂的環境中也不奢侈,功勳卓著也不會改變最初誌向,或高興或憤怒都很有節製,這樣的人叫做有操守的人。若能畢恭畢敬地侍奉君主,恩愛有加地侍奉親人,即使君主性情乖張暴戾也不會心生背叛忤逆之心,竭力去侍奉父母,不離左右,這樣的人叫做忠孝的人。這些就是“揆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