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
黃石公說:“品行端正,為人清正廉潔的人,不要用高官厚祿去召喚他;堅守氣節的人,不能夠用威權或酷刑威脅他。要想讓清正廉潔的人依附過來,必須對他以禮相待;想要守氣節的人依附過來,必須用仁道大義感召他。”怎麼證明這個道理呢?從前,郭隗遊說燕昭王時說:“能夠稱帝的人都是重用老師的,能夠稱王的人則重用朋友,能稱霸的人重用自己的大臣,國家將要滅亡的君主則重用仆役。如果君主能降低自己的身份禮遇有才能的士人,麵北拜其為老師,那麼比自己強百倍的人都會被招攬過來;如果君主能主動地與人接近,肯定別人的長處,虛心向別人請教,然後恭恭敬敬地聽人解答,那麼比自己強十倍的人就會被招攬過來;別人去招攬人才,你也去,那麼招來的人才和你的能力差不多;高高地倚靠在椅子上,對人指手畫腳、態度傲慢,如果這樣,就隻能招來幹雜活的廝役類的人;如果君主驕傲蠻橫,脾氣暴躁,經常對人訓斥叫罵,那麼就隻能招來奴婢類的人。”以上就是古代人招賢納才的規律和方法。
原文
黃石公曰:“禮者,士之所歸;賞者,士之所死。招其所歸,示其所死,則所求者至矣。”何以明之?魏文侯太子擊禮田子方,而子方不為禮,太子不悅,謂子方曰:“不識貧賤者驕人乎?富貴者驕人乎?”子方曰:“貧賤者驕人耳。富貴者安敢驕人!人主驕人而亡其國,大夫驕人而亡其家,貧賤者若不得意,納履而去,安往而不得貧賤乎?”
宋燕相齊,見逐罷歸,謂諸大夫曰:“有能與我赴諸侯乎?”皆執杖排班,默而不對。燕曰:“悲乎!何士大夫易得而難用也。”陳饒曰:“非士大夫易得而難用,君不能用也;君不能用,則有不平之心。是失之於己而責諸人也。”燕曰:“其說雲何?”對曰:“三升之稷,不足於士,則君雁鶩有餘粟,是君之過一也;果園梨栗,後宮婦女以相提挃,而士曾不得一嚐,是君之過二也。綾紈綺縠,美麗於堂,從風而弊,士曾不得以為緣,是君之過三也。夫財者,君之所輕;死者,士之所重。君不能行君之所輕,而欲使士致其所重,譬猶鉛刀畜之,幹將用之,不亦難乎?”宋燕曰:“是燕之過也。”
大意
黃石公說:“以禮相待,能使士人歸附過來;用賞,能使士人不怕犧牲。用禮儀招攬士人,用賞賜指出他要效命之處,則想要的人才就會紛至遝來。”怎麼能證明這個道理呢?魏文侯太子擊向田子方行禮,而田子方卻不還禮,太子擊很不高興,對田子方說:“不知道是貧賤的人傲慢無禮還是富貴的人傲慢無禮?”田子方說:“貧賤的人能夠在別人麵前傲慢無禮。富貴的人怎麼敢對人傲慢無禮呢!國家之主如果對人傲慢無禮就會導致國家的滅亡,大夫對人驕傲無禮就會讓封地滅亡,貧賤的人如果有不滿意,穿上鞋就走,難道到哪裏還得不到貧賤嗎?”
宋燕在齊國任宰相,被罷官而回家,對手下的大夫們說:“誰願意和我一起去見諸侯?”大夫們都執杖排列在那裏,默不做聲。宋燕說:“悲哀啊!為什麼士大夫容易得到卻又這麼難用呢。”陳饒說:“並不是士大夫容易得到而難以使用,是您不會使用。您不會使用,心裏就會憤憤不平。這本是自己的錯誤,自己卻還不知道,還要以此去責備別人。”宋燕說:“為什麼這麼說呢?”陳饒回答說:“用三升米,不足以養一個士人,而您的鴨鵝吃米時還會有剩餘,這是您的第一個過錯;果園中的果子很多,後宮的婦女們可以用果子投擲打鬧,而士大夫們卻沒有嚐過一口,這是您的第二個過錯;您的殿堂用綾羅綢緞裝飾,見風被吹破,可是士大夫們卻和這些東西無緣,這就是您第三個過錯。財物本是君王應該輕視的東西,而為人效死賣命是士大夫非常重視的事情。做君王的重視自己本該輕視的東西,卻又要求士大夫踐行自己最為看重的為人效命的職責。這就像是把士人當鑽刀收藏著,卻希望他們能發揮寶劍的作用。這難道不是很難辦的事情嗎?”宋燕說:“是我的過錯。”
原文
語曰:“夫人同明者相見,同聽者相聞。德合則未見而相親,聲同則處異而相應。”韓子曰:“趣舍同則相是,趣舍異則相非。”何以明之?楚襄王問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歟?何士人眾庶不譽之甚?”宋玉曰:“夫鳥有鳳而魚有鯨。鳳凰上擊九萬裏,翱翔乎窈冥之上;夫蕃籬之,豈能與料天地之高哉?鯨魚朝發於昆侖之墟,暮宿於孟津;夫尺澤之鯢,豈能與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鯨,士亦有之。夫聖人瑰琦意行,超然獨處。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大意
古語說:“人的視力同樣的明亮,才能看到同樣大小的東西,人的聽力相當,才會聽到同樣大小的聲音。品德相合的人,即使不見麵也感到很親近;聲音相同,即使不在同一個地方也能相應。”韓子說:“誌趣取舍相同的人會相互認可,誌趣取舍不同的人就會相互排斥。”如何來說明這個道理呢?楚襄王問宋玉說:“先生莫非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嗎?為什麼百姓都特別不欣賞您呢?”宋玉說:“鳥中有鳳凰,魚中有鯨魚。鳳凰能衝到九萬裏的高空,翱翔在冥冥的太空之中;飛繞在籬笆間的雀又怎麼能料想到天空的高遠,大地的寬廣呢?鯨魚早晨從昆侖山出發,晚上就可以到達孟津;河澤中的小鯢,怎麼能敢去度量江海的廣大?”所以不僅僅在鳥類中有鳳凰,魚類中有鯨魚,士人中也有非同尋常的傑出之人。聖人有超出常人的奇異思想和行為,他們脫離世事離群索居,世俗百姓又怎麼能明白我的所作所為呢?”
原文
語曰:“知人未易,人未易知。”何以明之?汗明說春申君,春申君悅之。汗明欲談,春申君曰:“仆已知先生意矣。”汗明曰:“未審君之聖孰與堯。”春申君曰:“臣何足以當堯。”汗明曰:“然則君料臣孰與舜。”春申君曰:“先生即舜也。”汗明曰:“不然。臣請為君終言之。君之賢不如堯,臣之能不及舜。夫以賢舜事聖堯,三年而後乃相知也。今君一時而知臣,是君聖於堯而臣賢於舜也。”
大意
古語說:“認識了解一個人不容易,人也不容易被人了解。”怎麼證明這個道理呢?汗明遊說春申君,春申君很高興。汗明正要說話,春申君說:“我已經知道先生你的來意了。”汗明說:“我不知道您和堯誰更聖明。”春申君說:“我怎麼能和堯相比呢。”汗明說:“那我和舜相比呢?”春申君說:“先生可以和舜相比。”汗明說:“不是這樣的,請讓我把話說清楚。您的聖賢比不上堯,我的能力比不上舜。聖賢的舜輔佐聖明的堯,曆經三年,他們之間才互相了解。而您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裏就能了解我,說明您比堯要聖明,而我比舜更賢明。”
原文
《記》曰:“夫驥惟伯樂獨知之,若時無伯樂之知,即不容其為良馬也。士亦然矣。”何以明之?孔子厄於陳、蔡,顏回曰:“夫子之德至大,天下莫能容。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國者之醜也。夫子何病焉?”《穀梁傳》曰:“子既生,不免乎水火,母之罪也;羈冠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就師學問無方,心誌不通,身之罪也;心誌既通,而名譽不聞,友之罪也;名譽既聞,有司不舉,有司之罪也;有司舉之,王者不用,王者之過也。”
大意
《禮記》中說:“像騏驥這樣的千裏馬隻有伯樂能夠辨識它,如果沒有伯樂這樣有辨識能力的人,世人就不會把它當成千裏馬來對待,士人也是這樣。”怎麼能證明這個道理呢?孔子被困在陳、蔡,他的弟子顏回說:“您的品德操行是多麼的高尚,可是天下之大,竟然沒有您的立錐之地。但是您然堅持推行,世人卻不采用您的治國思想,是作為國君的恥辱,您有什麼過錯呢?”《穀梁傳》中說:“當孩子出生之後,遭受了水火災禍,這是做母親的過失;孩子在童年時不能上學,這是做父親的罪過;上學之後,學習沒有方法,沒有遠大的誌向,心智不通,這是自身的過錯;心性誌氣都已經開通,而沒有什麼名聲,鮮為人知,這是做朋友的過失;雖然名譽已經享譽四方,但是沒有部門舉薦他,這是有關部門的過錯;被有關部門舉薦,而君王卻將他閑置,不任用他,這是做君王的失誤。”
原文
論曰:“行遠道者,假於車馬;濟江海者,因於舟楫。故賢士之立功成名,因於資而假物者。”何以明之?公輸子能因人主之材木,以構宮室台榭,而不能自為專屋狹廬,材不足也。歐冶能因國君之銅鐵,以為金爐大鍾,而不能自為壺鼎盤盂,無其用也。君子能因人主之政朝,以和百姓、潤眾庶,而不能自饒其家,勢不便也。故舜耕於曆山,恩不及州裏;太公屠牛於朝歌,利不及於妻子。及其用也,恩流八荒,德溢四海。故舜假之堯,太公因之周文。君子能修身以假道,不能枉道而假財。
大意
有一種言論說:“行遠道的人,要借助車馬;渡江海的人,要借助船隻。所以,賢士要成就功名,也要借助外界的力量。”用什麼來證明這個道理呢?公輸子能夠用君王的木材建造宮室台榭,卻不能為自己建一個窄小的房子,這是因為缺少建築材料。歐冶能用君王的銅鐵鑄造金爐、大鍾,卻不能為自己造幾個日常生活的金屬器具,這是因為他沒有材料。君子能夠利用君主的朝政團結百姓,接濟天下,卻不能讓自己富有起來,這是因為形勢不允許。所以,舜在曆山種地的時候,他的恩澤不能夠遍及州裏;薑太公在朝歌宰牛的時候,卻不能讓自己的妻子兒女得到什麼好處。待他們被重用之後,他們的恩澤遍及八荒,德行流溢四海。所以舜隻有借助堯,薑太公隻有借助周文王,他們的才能才得到發揮。君子隻能借助道義修煉自身,而不能為謀取財物背棄了道義。
原文
語曰:“夫有國之主,不可謂舉國無深謀之臣,闔朝無智策之士,在聽察所考精與不精,審與不審耳。”何以明之?在昔漢祖,聽聰之主也,納陳恢之謀,則下南陽;不用婁敬之計,則困平城。廣武君者,策謀之士也。韓信納其計,則燕、齊舉;陳餘不用其謀,則泜水敗。由此觀之,不可謂事濟者有計策之士,覆敗者無深謀之臣。虞公不用宮之奇之謀,滅於晉;仇由不聽赤章之言,亡於智氏;蹇叔之哭,不能濟崤澠之覆;趙括之母,不能救長平之敗。此皆人主之聽,不精不審耳。天下之國,莫不有忠臣謀士也。
黃石公曰:“羅其英雄,則敵國窮。”夫英雄者,國家之幹;士民者,國家之半。得其幹,收其半,則政行而無怨。知人則哲,唯帝難之,慎哉。
大意
有古語說:“作為一個國家的君主,不要輕易地說:全國上下沒有一個深謀遠慮的大臣;文武百官,沒有一個充滿智慧、善於謀劃的人。關鍵在於君王自己是不是能夠精察細問,識別、發現這樣的人才。”怎麼證明這個道理呢?從前的漢高祖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善於聽取不同意見並能明辨是非的君主,他采用了陳恢的計謀,就攻下了南陽,而他沒有采用婁敬的計謀,就被匈奴人困在了平城。廣武君是個有智謀的能士,韓信采用了他計謀,於是順利地攻打下了燕、齊,而陳餘沒有采用廣武君的策略,最終兵敗泜水。由此可見,不能說事情成功了是因為有善於計謀的大臣,事情失敗了就說是因為沒有深謀遠慮的大臣。虞國的君王不采用宮之奇的計謀,因而被晉國消滅;仇由不聽取赤章的意見,對智氏心慈手軟,最後導致自己滅亡;蹇叔痛哭流涕地進諫,仍然不能挽救秦國在崤澠之戰中大敗的結局;趙括母親的極力勸說仍不能阻止趙軍在長平之戰全軍覆滅的發生。這些都是因為做君主的不能審慎地聽取意見而導致的失誤。不論哪個國家都會有忠良的賢士、能謀善策的大臣。
黃石公說:“將敵對國家的英雄都招攬到自己旗下,那麼敵國就會陷入困境。”所謂的英雄,是能夠擔當國家重任的骨幹之才;士大夫和百姓占國家的一半力量。如果能夠得到國家的骨幹之才,又得到了士大夫和百姓,那麼政令就會暢通無阻,而百姓沒有怨言。能夠辨識人才,才能被稱為聖賢明哲,這對於帝王來說,是最難做的,所以一定要小心謹慎啊!
政體第八
原文
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養其欲也,為天下之人。強掩弱,詐欺愚,故立天子以齊一之。謂一人之明,不能遍照海內,故立三公、九卿以輔翼之。為絕國殊俗,不得被澤,故立諸侯以教誨之。夫教誨之政,有自來矣。何以言之?管子曰:“措國於不傾之地,有德也;積於不涸之倉,務五穀也;藏於不竭之府,養桑麻、育六畜也;下令於流水之源,以順人心也;使士於不諍之官,使人各為其所長也;明必死之路,嚴刑罰也;開必得之門,信慶賞也;不為不可成,量人力也;不求不可得,不強人以其所惡也;不處不可久,不偷取一世宜也。知時者,可立以為長;審於時,察於用,而能備官者,可奉以為君。”故曰,明版籍,審什伍,限夫田,定刑名,立君長,急農桑,去末作,敦學,核才藝,簡精悍,修武備,嚴禁令,信賞罰,糾遊戲,察苛克,此十五者,雖聖人複起,必此言也。夫欲論長短之變,故立政道以為經焉。
大意
古代之所以要立帝王,並不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私欲,而是為了天下的百姓。因為社會上總是有恃強淩弱、欺詐老實人的現象,所以才立天子來整頓社會秩序,以規範天下百姓的行為,統一國家。又因為天子一個人的聖明,不足以遍照五洲四海的百姓,所以要立三公、九卿來輔佐他。因為偏遠的小國,風俗習慣不同,天子的恩澤不容易推及到那些地方,所以要分封諸侯來幫天子教誨那些地方的百姓。分封諸侯、廣播教誨的政體,早已經就有了。憑什麼這麼說呢?管子說:“國家能夠立於不敗之地,是因為國家采用了德政;糧倉內集聚著很多的糧食而不必擔憂會用盡,這是因為國家重視農業生產;庫府內沒有匱乏的擔憂,是因為重視種植桑麻、畜養牲畜;下達政令就像從源頭奔流的水一樣順暢無阻,是因為政令順應民心;要想讓士人在他們自己的職位上,沒有異議,不生怨言,就要讓他們能夠在各自的崗位上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公開明示死亡的道路,就要嚴明刑罰;廣開成功之門,就要遵守獎賞的原則;不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是量力而為;不去強求不可能得到的東西,不勉強別人做他們厭惡的事情;不去做不可能長久的事情,因為不能苟取一時的安逸。能夠識時務者,可以立他為一方的長官;能夠洞悉時勢,細察用人之道,善於辨識人才、儲備人才的人,可以擁立他為君王。”因此說,仔細地查看版圖、疆域,審核戶籍人口,規定每個農人的種田數量,製定刑罰,擁立君長,大力倡導務農養桑之業,限製工商業的發展,督促學習教化,考察才藝,選精兵強將,修築、鞏固軍隊防禦工事,嚴明禁令,嚴守獎懲賞罰的規定,糾正浮遊作風,查處苛待百姓的行為,以上這十五項,即使是聖人再生,也一定會這麼做的。因為要探究長短之變,縱橫之術,所以要定出以上的治國的政道作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