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我的父親(2 / 2)

是呀!父親這一輩子一直在忙,一直忙到他閉上眼睛。就在他去世前的十多天,他還忙著辦了一個個人畫展,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他還忙著回了一趟老家,去關照一下年紀尚小的侄兒,忙著把家裏老的、小的安頓好。

現在,父親終於可以不忙了,終於可以好好歇歇了。

父親出身農民家庭,又是長子,能走到今天,確實付出了努力,也飽嚐了艱辛。常聽他說起上中學時靠自己下河摸魚、上山砍柴,自己打草鞋、背煤、做零工,換幾個零用錢和學費,在路南上中學時完全靠自己步行到路南上學,就這樣艱難地上完了中學。後又考入曲靖師範藝術科,在藝科班的四年裏,學習了油畫和水彩,之後就到宜良文化館從事美術宣傳和輔導工作,一幹就是三十五年。其間長期進行藝術創作和美術教育工作,培養了大批藝術新人。

父親的創作生命中最突出的就是一個“勤”字,退休後也整天忙個不停。他創作的五十餘幅水彩作品“宜良風光”就是在他去世前的兩年多內完成的。為了這組作品,六十多歲的人依舊隻身徒步金沙江,數十次地到九鄉、馬蹄河、陽宗海等宜良風景優美的地方去搜集素材,一架相機,一個小畫夾加上一雙腳,就是那麼簡單的行囊。看著父親日漸斑白的雙鬢,我曾多次勸阻他不要到野外去,可他總拍著胸脯:“這把身體,活到七十多歲沒問題!”父親的精神和精力,有時連我都自歎不如,誰料竟會遭此不測。

生活的磨難給了父親勤儉、篤實的性格。畫如其人,父親的畫風多有一種篤實的質樸稚拙之美。雲南藝術學院前院長張建中先生曾在父親畫冊的序言中說道:“三十五個春秋,人生的絕大部分時間,畫家張時中都誠心誠意地獻給了美術、美術普及工作、美術人才的培養。與此同時,畫家還以自己長年不倦的探索進取,在雲南的美術園地裏開放出了豔麗而豐富多彩的美術花朵。”

父親的作品,有版畫、油畫、水彩、剪紙、藏書票等多種手法,作品題材多選擇身邊的民族風情、民俗、自然風景、民間神話與傳說,盡量排斥粉飾效果。如版畫作品《古城大香會》,取材於宜良縣北古城鎮一年一度的正月初八廟會民間活動,用質樸、稚拙的手法表現它的歡樂氣氛及民間的熱忱和淳樸;用鮮活的創作記錄下了這一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間民俗活動。油畫作品《超越》采用透明畫法,更注重人的精神力量的描繪。而晚期的眾多水彩作品,則表達了父親對宜良這片土地充滿靈氣與生命的愛。

而今,被父親賦予了生命的這些作品就靜靜地站在畫室中,它們看著父親走了,背影越來越遠,而這些作品卻依然清晰。或許正如父親在他的自述中所說的:“生命短暫,藝術永恒。”

靜靜地睡吧!我的父親,你不用再忙,不用再操心。我想你肯定不會孤獨的,因為我們的心裏,都裝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