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幸福教育的性格基因(1 / 3)

一、“傻人有傻福”的國民性格

芬蘭的教育之所以成為各國學習和羨慕的對象,是因為它將幸福與高素質兼具一身,並能夠通過讓個人幸福的教育成就國家高度的競爭力。這讓人禁不住要問,芬蘭幸福教育成功的秘訣在哪裏?

當芬蘭在PISA中的驕人成績吸引無數他國人士來芬蘭參觀學習的時候,同為北歐國家的丹麥、挪威、瑞典也來“取經”。當他們了解到芬蘭的具體教育措施的時候,覺得很困惑,因為他們國家的做法和芬蘭並沒有根本上的差別,而且可以說得上非常相似,可是為什麼芬蘭的學生能夠在PISA中取得如此好的成績,而丹麥、挪威和瑞典的學生卻不能呢?

為此,他們專門請教陪同參觀訪問的芬蘭教育專家。得到的答複是,也許是因為我們國家人的性格不一樣吧。芬蘭人到底是什麼樣的性格呢?

北歐都是典型的福利國家,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以及社會保障上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自然氣候條件也相似,都因為鄰近北極而寒冷。可各自的國民性格卻有著很大的差異。

在北歐有一種流行的說法:丹麥人洋裏洋氣,瑞典人傲裏傲氣,挪威人土裏土氣,芬蘭人傻裏傻氣。北歐各國之間還流行著很多笑話,但最後要諷刺的一般就是那個不太自信、不善言辭、太誠信、太堅持,而且非常喜歡喝酒泡澡的芬蘭人。可是讓人嘲笑的芬蘭人怎麼會創造出讓人如此幸福的教育和國家高度的競爭力?難道真的是“傻人有傻福”、“天公疼憨人”?實際上,正是芬蘭人的謙虛上進(不太自信)、沉默務實(不善言辭)、誠信、堅忍不拔(太堅持)和非常會享受(非常喜歡喝酒泡澡)的國民性格成就了芬蘭的幸福教育。

二、謙虛上進

芬蘭簡直可以稱得上世界上最具謙虛精神的國家。雖然二戰後芬蘭的經濟發展很快,但是在日益密切的國際經濟地位競爭中,謙虛的芬蘭人特別具有憂患意識。作為一個資源和人口都不豐富的小國,芬蘭決定將自己國家的競爭力放在人力資源方麵,不放棄任何一個人,讓每個人都能夠最大化地發展自我和提升工作能力,從而開啟了讓每個人幸福的教育改革之路。

即使是在他們國家的教育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的情況下,芬蘭人的謙虛態度依然讓他們努力地向瑞典學習,並且不斷地將教育改革向前推進。正是由於他們謙虛地不斷改革自己的教育,才讓今天的芬蘭人,不論是幼兒還是老年人,都能夠享受快樂學習和提升自我的幸福,並且讓芬蘭成為最具有經濟競爭力的國家之一。下麵我們就來看看芬蘭人到底有多謙虛以及他們謙虛的曆史原因。

Katja Pantzar是赫爾辛基一家雜誌的撰稿人兼編輯,他在2008年的一篇文章中寫道:“說到芬蘭人幾乎都具備的一個特點,那就是十分謙虛。芬蘭人不愛炫耀所取得的成績,甚至常常閉口不談。或許你在一次聚餐會上整晚與某些人閑聊——後來居然發現他們是速降滑雪世界冠軍、手機發明者,或許還取得過別的‘不值一提’的成就。”

芬蘭人傳統上處事就非常低調。當你在芬蘭稱讚別人時,你得到的回答不會是美國式坦然的“謝謝”,而是中國式謙虛的“一般一般”。一位熟悉芬蘭文化的朋友說,如果你去應聘芬蘭的公司,一定不要像去應聘美國公司那樣誇誇其談,你要適當地謙虛一點。筆者見過一份2008年芬蘭外商的投資指南,在這個指南中特意提醒芬蘭的投資者“要了解自己的價值,但不要自滿,謙虛為好”。

芬蘭人這種謙虛的態度也形象地表現在他們首次得知芬蘭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結果的時候。2001年12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公布芬蘭在國際評估項目中閱讀獲得第一的消息時,芬蘭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錯了吧?不對不對,第二有可能,第一還差得遠呢!”甚至有芬蘭人向評委機構抱怨一定是評錯了。

芬蘭人謙虛的個性與芬蘭過去長期被外族統治的曆史也緊密相關。因為長期沒有獨立和自主權,加上頻繁的戰亂和低下的經濟狀況,芬蘭人實在難以有驕傲和張揚的資本。

根據考古資料,公元前6000年,人類已經在芬蘭生存繁衍。12世紀前,芬蘭仍然處於原始公社階段,並沒有任何國際的政治組織,在政治和宗教上都比較閉塞。芬蘭人主要從事原始的農業、漁業和狩獵業,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1155年,瑞典的傳教士首次來到芬蘭傳教,同時芬蘭成為瑞典王國的一部分。在1554年到1809年的250多年間,芬蘭淪為瑞典和沙俄為爭奪霸權而交鋒的戰場。1809年之後,芬蘭開始被沙俄統治。1917年12月6日,芬蘭趁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之際,正式宣告芬蘭成為獨立的共和國。至此,芬蘭才徹底擺脫長達七個多世紀的異族統治。

雖然芬蘭在1917年之後取得了獨立的地位,但隨後的道路也並不平坦和順利。1932年,芬蘭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以保障其西北邊界和列寧格勒地區的安全為由,要求芬蘭提供海軍基地和交換一部分領土。這個要求遭到了芬蘭政府的拒絕。1939年11月26日,蘇聯宣布芬蘭軍隊在其邊境采取挑釁行為,並單方麵廢除互不侵犯條約,斷絕兩國的外交關係。11月30日,蘇聯海陸空聯合向芬蘭發動全線攻擊,爆發了芬蘭曆史上被稱為“冬戰”的蘇芬戰爭。經過105天的戰鬥,芬蘭戰敗,並於1940年3月12日簽訂了《莫斯科和約》。芬蘭被迫將12%的國土割讓給蘇聯。此外,芬蘭還將漢科半島租給蘇聯作為海軍基地,租期30年(該半島實際上1956年被收回)。從1941年到1944年芬蘭和蘇聯之間再次發生被稱為“續戰” 的蘇芬戰爭,並再次以芬蘭失敗告終。1947年2月6日,芬蘭作為戰敗國與蘇聯等國簽訂了割地和賠款的《巴黎條約》。被割讓給蘇聯的國土上,有著超過42萬的芬蘭人需要政府進行重新安置。此外,芬蘭政府還付出44億多芬蘭馬克(約合572億美元)的巨額戰爭賠款。這個戰爭賠款的數目大概相當於當時芬蘭GDP的7%。當時芬蘭的經濟結構仍然是以農業為主。1950年芬蘭的經濟結構,大致和1910年的瑞典相當。因此,芬蘭從遙遠的古代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漫漫長河中,一直是一個經濟低下,沒什麼底氣的國家。

三、沉默務實

沉默和不善言辭的芬蘭人形象在歐洲特別有名。我們一般認為歐洲人都會比較開放和外向,可芬蘭人卻是一個例外。芬蘭人個性沉默,卻都很務實。與美國人喜歡花時間誇誇其談其教育理想相比,芬蘭人更喜歡用實際行動來實現他們理想中的教育目標;正是由於芬蘭人沉默務實的個性,在教育改革的路途中,他們更為深謀遠慮並且腳踏實地地一步一步去完成改革;正是由於芬蘭人沉默務實的個性,他們的教育除了教給學生理論知識之外,還非常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正是由於芬蘭人沉默的個性,他們將教育看作一件很嚴肅的事情;正是由於芬蘭人沉默的個性,他們的學生和國民都很注重內在修養並喜歡享受閱讀的幸福。

芬蘭全國大部分地區屬亞寒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04~5攝氏度,有著長達五六個月的冬季,並且冬天的黑夜還特別長。以位於芬蘭中部的奧魯省(Oulu)為例,早上9點才天亮,下午3點就天黑了。其中黑夜長達18小時,而白晝卻不過6小時的時間。

芬蘭是一個非常寒冷的國家。芬蘭有多冷?曾有人這樣幽默地解讀芬蘭的天氣:

15℃——西班牙人穿大衣、戴手套,芬蘭人戶外日光浴;

10℃——法國人開暖氣,芬蘭人在花園種花;

5℃——意大利人發動不著車子,芬蘭人開著敞篷車遊街;

-5℃——加州人凍壞了,芬蘭人戶外烤肉;

-10℃——英國人開暖氣,芬蘭人開始穿長袖;

-50℃——北極熊撤離北極,芬蘭軍隊延後冬季野外求生訓練,等待真正的冬天到來;

-183℃——食物中的微生物死亡,芬蘭人抱怨老農的手太冰;

-273℃——原子停止運動,芬蘭人終於說:“我的天,外麵好冷。”

一般來說,自然氣候使地球上不同區域的人們形成了不同的性格。比如生活在熱帶地區的人的性格一般比較活潑和外向,這是由於人們在室外活動的時間比較多。 居住在寒冷地帶的人,因為室外活動不多,大部分時間在一個不太大的空間裏與別人朝夕相處,比較容易控製自己的情緒,具有較強的耐心和忍耐力,並且性格相對比較內向。比如生活在北極圈內的因紐特人,被人們稱為世界上“永不發怒的人”。居住在溫暖宜人水鄉的人們,因為氣候濕潤,風景秀麗,人們對周圍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機智敏捷。山區居民,因為山高地廣,人煙稀少,開門見山,長久生活在這種環境中,便養成了說話聲音宏亮的習慣,誠實直爽的性格。成日住在廣闊的草原上的牧民,因為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氣候惡劣,風沙很大,所以,他們常常騎馬奔馳,盡情地舒展自己,性格變得豪放直爽,熱情好客。

芬蘭寒冷的氣候和漫長的黑夜使芬蘭人形成了沉靜內斂、溫和靦腆、耐心和善的性格。因為芬蘭人不喜歡說話的個性,有人稱其為“沉默的國度”。芬蘭人有一句諺語:“如果你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要說,最好閉上你的嘴。”因為在芬蘭人的眼中,一個沒完沒了總在說話的人沒有思想,他所說的一切就是為了說。有意思的是,美國一家機構曾做過全球“表情調查”,芬蘭人被認為是世界上表情最僵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