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扇之美
文化心旅
作者:劉琛淼 魏潔
[摘 要] 我國扇子自古就有“製扇王國”的美譽。“團扇”是承載古代眾多藝術文化信息的一個載體。文章從多角度探索團扇藝術之美。對研究傳統造物的設計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團扇 形製 思想 造物
團扇,我國古代一種素麵白色,以扇柄為中軸,左右對稱似圓月,以竹木為架,用薄絲絹糊成的納涼工具。因形狀團圓如月而得名,且暗合中國人合歡吉祥之意,又名“合歡扇”。因其由絲織物製成,故又稱“紈扇”或“羅扇”。
一、團扇形製之美
團扇產生時以圓形為主,這可見於西漢時女作家班婕妤《團扇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作合歡扇,團圓似明月”。漢代崇尚用潔白的絹素和竹篾製扇,不僅團扇之圓似明月, 而且其白色皎潔也與明月相似,古人常常用明月來對團扇作喻。這也體現了先人善於借用對自然之物的喜好來物化到生活用品中。團扇的形成時期主要是古代樸素哲學的形成時期,人們用“天圓地方”的概念描述對廣袤宇宙的直觀認識。“圓”蘊含了中華民族的審美趣味和精神內涵,被看作是神聖、圓滿、和諧的象征。
魏晉南北朝以後,團扇的形製於方形、圓形之外, 又演變出多角多邊的扇麵設計,如橢圓、六角、梅花、梧桐、芭蕉形等形狀,這是隨著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有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仿生意識。但無論怎麼變化都一直保持了圓潤的線條,輕盈的質地、美麗的圖畫,造型一直都是以中軸為中心采取左右對稱的造型手法,顯得纖巧玲瓏,頗有“雅正”之美。其造型所模仿的事物大多代表著人們心目中對完滿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把它運用到造物中也正是遠古人民對“和美”思想的一種追求和表達。
二、團扇材料之美。
團扇主要由扇框、扇柄、扇麵、扇墜組成。《杖扇新錄》載:“近世通用素絹,兩麵繃之,或泥金、瓷青、湖色,皆倩名人書畫,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類,名為團扇。”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紙、扇、象牙、玳瑁、翡翠、飛禽翎毛。棕櫚葉、檳榔葉、麥杆、蒲草等也能編或製成各種千姿百態的日用工藝扇、造型優美,構造精製,經能工巧匠精心鏤、雕、燙、鑽或名人揮毫題詩作畫,使扇子藝術身價百倍。漢代扇麵用料流行用絹、紈、綾、繒等麵料製作的團扇, 色尚素白, 易上筆墨彩繪,加上人們對自然材料如“竹子”的認識和充分利用,促成了團扇造型的產生。團扇扇麵的形式在唐以後日漸豐富,出現細灑金、雪金、格巾、發簪、老礬麵、泥金麵等,這些都為書畫家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畫家於扇麵之上作畫,為作品增添了自然、活潑、清新的氣息,以至於後來扇麵作為一種小品性的繪畫形製完全從扇子中脫離出來。扇麵中,一水一石、一草一木與大幅山水的山高水遠相比,更能表現出天地自然的內心世界,傳達出更加細微恰切的情感。古代文人常在團扇麵上作畫,《宋人畫冊》中僅紈扇麵就有六十多幅,而且題材豐富,意趣盎然,堪稱傳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