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街道意象與界麵質感構成(1 / 1)

街道意象與界麵質感構成

文化心旅

作者:薑濤

[摘 要] 本文探討了如何通過質感要素,從構成上感知街道建築界麵,體現建築的曆史文脈和傳統特征,形成對不同城市的認知和意象。

[關鍵詞]街道空間 城市意象 質感構成

城市街道空間是反映一個城市特色和文化的重要空間載體,街道空間的界麵,主要體現在圍合街道的建築立麵中,從而這一界麵空間成為街道景觀的關鍵點。街道建築從空間上建立起的豎向界麵,或劃分著街道空間,或成為街道景觀的主要展示麵、或充當街道空間的背景,或襯托出街道空間的其他設施和景觀構造。城市街道中的建築界麵是最易被識別和感知的,也是視覺處理和空間劃分中最重要的形式因素,尤其在表達城市意象,傳承曆史文脈、表現地域特色等方麵更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構成這一實體空間界麵的要素眾多:質感、色彩、尺度、形式等,這些要素共同形成實體空間表麵的物理表象,而其中質感構成,影響著整個城市街道的視覺份量,是環境空間中可認知部分,也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1.質感與意象

質感是與形態感、色彩感並列的三大感覺要素之一。建築界麵的質感反映著建築的屬性,是其重要表體特征之一。質感是物體表麵作用於人的觸覺和視覺係統的刺激性信息如:軟硬、粗細、冷暖、凸凹、幹濕、粗細等。它雖不影響具體的空間構成形態,但卻在最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對建築的視覺感受,進一步通過人們的觸覺感知後,在大腦中生成綜合的感知和意象。

街道建築界麵的質感構成訴說著城市的故事,表達著城市的意象。漫步在充滿吸引力的城市街道中,得到的是視覺和精神上的雙重享受。如遊走在歐洲古城,精彩的建築細部和裝飾紋樣令人目不暇給;中國古建築構造的鬥拱,梁柱間的雀替,柱式、屋頂的形式;西洋古典建築的柱式、山牆、簷板、鐵藝,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在構造中發揮作用,相互影響,共同營造建築整體形象。如同閱讀不同材質的史書,傳統文化與曆史印記體現在建築本身。

2.質感構成與尺度

由於城市街道的功能與尺度的不同,建築界麵的質感會因為觀察位置的高低、觀察距離的遠近、觀察速度的快慢,而產生不同的視覺感知。質感的感知除了由被觀察對象與觀察者間的距離共同產生,還與材料本身與人的感受體驗有關,兩者距離較近時,人能夠清楚地看到並能夠觸摸甚至是聞到、聽到材料本身的質地,這種體驗是全方位的;當人與界麵距離較遠時,就隻能通過視覺感受材料的質地,而且由於視力限製所能看到的也隻是由材料本身質地經過重組之後的圖案形象。

3.自身質感與組合質感

自身質感是基礎材料本質所表現出來的第一質感,給予人們視覺和觸覺感知從而產生粗與細、厚重與輕盈、剛硬與柔韌等等的感覺。第一質感的設計,能夠激活視覺之外的感覺,增進界麵的層次性,有助於喚醒人們的體驗和感受。組合質感是對原有材料進行再處理,產生新的質感效果,與自身質感相比它兼顧整體性和多樣性的特點,使之能夠在較大的空間範圍表達界麵的特質。

組合質感可以是由局部細節構成的整體式圖案,例如借助材料色彩、肌理以形成豐富的圖案和花紋變化,可以是浮雕、壁畫等等形式;又如圖案瓷磚或馬賽克的鋪裝,或利用材料拚貼的分隔線將材料進行大麵積的拚貼時,利用其所形成的圖案變化、凹凸變化以及色彩變化等方式,塑造出豐富的組合質感,並往往激發出新的質感效果。第二質感的不同形成方式:同樣紋路的磚拚貼後形成新的質感構成形成不同的色塊區分;通過分隔線劃分圖案,形成豐富多樣的質感構成。又如意大利羅馬皮蒂宮立麵的比例尺度,表明了自身材質外牆磚塊在符合古典建築審美法則的比例構成下組合成的第二質感,共同形成了皮蒂宮優雅秩序的建築界麵。

結語

通過上文對質感構成的分析,說明人們所感知的街道意象,正是體現在其界麵微妙的自身質感和組合質感的和諧與變化中。質感構成可以增進街道景觀的生命力,是人們運用多重感官得到的豐富體驗。質感構成使空間界麵更賦有多樣性與豐富感,它與色彩、形式、光線等多種要素,一起定義不同的街道空間,表達著不同的城市意象,是空間環境中可被人認知並記憶的重點部分,進而形成並強化人的感知與空間意象的相互關係。

參考文獻

[1][日]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尹培桐譯,天井: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2][英]克利夫·芒福汀:《街道與廣場》,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3][美]凱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曉軍 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