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觀在回族文化中的體現
文化心旅
作者:李玉琴
[摘 要] 回族文化是我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回民受所生活的環境及伊斯蘭文化的影響,他們形成了所特有的生態環境觀。本文對回族文化中的生態環境觀進行了介紹,並分析了其環境觀在保護回族地區生態環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環境觀 回民 伊斯蘭 保護
回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回民在全國的分布範圍較廣,幾乎在所有省份都有分布,分布最集中的地區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在長期的曆史進程中回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回民文化,回民文化是伊斯蘭文化的一種。回族文化中的生態環境觀反應在回族的日常生活、婚喪嫁娶和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麵,加強對回族文化生態環境觀的研究,有助於推動回民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
1、伊斯蘭文化的生態環境觀
回民是一個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因此回族的生態環境觀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伊斯蘭教中關於自然、人與環境的觀點的烙印。
伊斯蘭文化中的自然觀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真主安拉創造的,真主既創造了人類,也創造了自然界中的各種植物動物,人和其它天地萬物都是平等的。正是由於真主安拉的安排,人和自然才能長期地維持和諧統一的關係,空氣、水、各種動植物和人類共同處在一個平衡的生態係統中,萬物都有序地生長。伊斯蘭教關於人與自然和諧的觀點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人類不能離開自然環境而生存和發展,人類必須依靠自然環境而生存;二是真主給人類提供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人類應當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不能對自然資源進行無限製的開采和利用;三是人類不一定必須靠破壞自然環境而取得發展。伊斯蘭教關於人與環境的這些主張既是對穆斯林的教導,也是很有遠見的主張,對穆斯林社會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伊斯蘭教的生態環境觀是在自然觀的基礎上形成的人類對生態環境所持的態度及行為規範,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教導人們要愛護自然,對自然存有感情,即伊斯蘭教中所宣揚的“仁愛萬物”,古蘭經中教導人們不要隨意蹂躪禾苗、傷害牲畜等,這些都是不被真主喜歡的作惡行為;二是教導人們尊重自然的規律,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合理利用自然規律以造福人類,《古蘭經》認為,人類的聰明之處就在於對自然規律的洞察和把握上。廣大回族人民就是在《古蘭經》的教導下對自然界懷有尊重之情,但又不盲目崇拜自然,而是對自然界進行了積極探索,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生態環境觀。
2.回族文化中的生態環境觀
雖然回族文化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但由於回民在我國已經有了幾百年的發展曆史,回族的生態環境觀又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這兩個方麵共同作用而形成回族獨特的生態環境觀,回族文化中的生態環境觀體現在回民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麵。
2.1回族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的生態環境觀
人類要在地球上生存就必須進行生產活動,以一定的方式作用於自然界來獲取生活所需的物質。回民在其幾百年的發展曆史過程中,形成了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生態智慧,這體現在回民的農業生產、商業活動和飲食文化中。
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回族人民特別注重對耕地的保護,不片麵追求產量的提高。在生產方式上采用輪種、套種、歇種等多種有利於土地肥沃保護的耕作方式,在田地中施肥通常隻施農家肥,這些耕作方式可能在現代人眼中是非常落後的,但這些耕作方式卻大大地減輕了農藥化肥等對土地的汙染,更加有利於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