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漆器中的鳳鳥紋樣
文化心旅
作者:王姝喆
[摘 要] 秦漢漆器其實可以看作是一門有關生活的藝術,其上的浮翠流丹無非是將造物者心中之所願、胸中之美現實化罷了,同時也是對禮樂文化的發展,永恒生命的追求的一種表達。作為最早使用漆器的國家,配合本土孕育出來的圖騰鳳鳥,兩者的結合,撞出了那個時代沉睡已久的繁華。
[關鍵詞]秦漢 漆器 鳳鳥 鳳鳥紋樣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國家。從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朱漆木碗,是當今考古學界發現的最早漆器實物,經測距今約有七千年。孕育了中華民族七千年的漆文化,先後經曆了原始社會,商周時期,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迎來了空前的鼎盛繁榮。觀這段曆史上層出不窮的漆類器物,其上生動的文飾,豐富的色彩,精湛的技法,無不將工匠們的才藝彰顯的淋漓盡致,而其中以鳳紋為主要文飾的器物最具超群拔類。
一. 概念及研究背景
何謂“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桼,木汁也,可以髹物,從木象形。桼如水滴而下也。”清段玉裁注曰:“木汁名桼,因名其木曰桼。今字作漆而桼廢矣。從漆字可以看出,漆是從漆樹上割下來的乳色天然液汁,將其為主料塗飾的器物則稱為“漆器”。
何謂“鳳”?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祥瑞神鳥。雖不同曆史時期其形象、功效、寓意是不同的,但大都保含光明吉祥之意。流傳至秦漢,受秦始皇求長生不老的影響,寄予其羽化升仙之意。當時的叫法也可謂是千奇百態:除其以“鳳凰”(漢代的《山陽麟鳳碑》上刻有鳳凰形狀,下麵注曰:“天有奇鳥,名曰鳳凰。”)為名以外,還有朱雀、鸞鳥、赤鳥、長離、鵬、雛等叫法,他們與鳳凰形象大同小異,多為神化的美麗巨鳥。在此,就將其歸在一起,統稱之為“鳳鳥”。有了鳳鳥的形象,將其繪於器物之上,構成的圖案花紋、裝飾樣式就是本文所說的“鳳鳥紋樣”。
在經曆了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以及數百年的兼並戰爭,夏商周的禮樂製度到了秦漢已經趨於崩潰。神秘的禮器開始從神壇走向塵世,還原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普通用具。由於漆器輕薄、耐腐蝕的特性,它漸漸取代了青銅器,成為主要的生活用具,它的這些優勢在生活用品如杯、盤、盒、奩(li n盛梳妝用品的匣子)、壺、案、幾、屏風中都能找到答案。
二、秦漢漆器中的鳳鳥紋樣
漆器由於本身的製作工藝特性,它可雕可勾,既有青銅器所具有的雕塑美,也有陶器所具備的繪畫美,並可在兩者基礎上加以綜合和創造,這就使得漆器在秦漢時期地位比青銅器高出許多。這種地位優勢尤其是在漢代更加凸顯,達官顯貴們把擁有精美的漆器視為身份和財富的象征。而在琳琅滿目的漆器裝飾紋樣中的,擁有“百鳥之王”的鳳鳥紋樣的地位更是高不可攀。但這些並不妨礙鳳鳥紋樣的發展,反觀出土的秦漢漆器,鳳鳥紋樣屢見不鮮,由此可見當時社會達官貴族們對其的喜愛。
縱觀整個漆器紋樣,鳳鳥紋在秦漢漆器中的使用無非兩種:平麵造型和立體造型。下麵就此兩者分別來談其形態構成之美及審美表現。
(一)形態構成
1、原始形態:其狀如雞。據《山海經》中記載“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又《拾遺記》記述:“堯在位七十年……有祗支之國,獻重明之鳥,……狀如雞,鳴似鳳,能摶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群惡不能害。”由此可見,鳳鳥的原始形態來源於雞。在秦漢出土漆器的中,雞的形態並未做刻意掩飾,卻在簡單勾勒中與家雞進行區分:它銳長的嘴喙,似引頸高歌,其聲悠遠,鳳鳴九天;它修長的脖頸,高昂的胸脯,無一不是以高調的姿態宣示簫韶九成,有鳳來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