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秦漢漆器中的鳳鳥紋樣(3 / 3)

2、 “剛”與“柔”。清代卓越的藝術批評家劉熙載有這樣一句話:“壯語要有氣韻,秀語要有骨。”綜合其“兼備陰陽二氣”所推崇的審美理想,總結來無非四字:“剛柔相濟”,這話的意思就是美的事物中要有剛的一麵還要有柔的一麵,兩者要中和摻半,才能達到“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

剛柔相濟之美在秦漢漆器上的運用可謂是淋漓盡致。譬如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的出土的《容酒“四鬥”的漆畫枋》,蓋頂輪廓呈直角四方形,表上卻繪著卷曲雲紋組成的米字型圖案;口沿上繪著朱紅色鳳鳥卷頭紋,與其細長直頸相接,一正一負上下遙相呼應。上腹與下腹的輪廓呈S曲線,交合處卻用兩條剛硬的直線隔開。這裏的剛柔除了直曲變化,還包含有粗細,強弱,陰陽,虛實的變化。在這種對立交感找尋統一的線條中,我們不難感受到其中承載的骨、肉、筋、血的脈動之聲,也就是其中承載的高度生命感。

3、 “象”與“意”。上文說“物必飾圖,圖必有意”,那秦漢時期的鳳鳥紋樣之象傳達的“意”是什麼呢?首先,象包含“物象”“心象”。前者偏重具象,“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就是其“物象”的表達。而物象直指心象,心象即為意象,要了解其意還要回歸到秦漢這一曆史背景之中。

秦始皇作為第一個大統一王朝的帝王,其所用器具必定得是帶有帝王之象,故含有“百鳥之王”的鳳鳥則被首當其衝為工匠創作所用。其次,統一必要有容納百川之力,故融彙百物之象的鳳鳥,也是用來維護一統的圖騰。再次,秦始皇後半生都在找尋長生之法,在道教文化中,鳳鳥又有親神好巫、庇佑長生之能力,從當時的漆器鳳鳥造型中也能看到其形象多為羽化升仙之象,采其意也算是秦始皇的精神寄托。到了漢代,漢高祖劉邦相信“五德始終說”,象征“火德”的朱雀,即本文所說的鳳鳥更是被工匠們廣為運用,此時他更偏向“重明”之意。就像《異物誌》所說:“其鳥五色成文,丹喙赤頭,頭上有冠,鳴曰天下太平,王者有道則見。”是故不同時期,內心所需不同其意也不相同,但終歸流傳至今的延續下來的鳳鳥都包含瑞祥光明之意。

鳳鳥是人們尋找精神寄托,追求光明吉祥的神鳥,在秦漢的世界裏它是帝王之願的化身。作為一個中國本土孕育而出的圖騰,在如今的社會裏聽到的卻更多是關於西方不死鳥的傳說,難免有點遺憾。故此文並不是想論證什麼,而是想通過這些沉寂了千年的美來喚起我們對民族化中的某些東西的認知罷了,以此提醒大家末將這些美遺忘在時代的河流中了。

參考文獻

[1]陳恩深.當代漆藝[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3:1-3.

[2]陳望恒.中國古典美學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257-273.

[3]鄭軍.漢代裝飾藝術史[M].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2006:184-188.

[4]陳彥堂.人間的煙火:炊食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105.

[5]鄭銀河,鄭荔冰.吉祥鳥[M].福建:福建美術出版社,2005:5-45.

[6]左德承.秦漢漆器圖錄[M].湖北:湖北美術出版社,1986:105-114.

[7]祝重華.漆的藝術[M].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2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