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洛陽牡丹瓷的魅力(1 / 3)

洛陽牡丹瓷的魅力

文化心旅

作者:張翼飛

[摘 要] 本文對洛陽牡丹瓷工藝品的設計要素和複雜精細的製作燒製過程進行了梳理;研究了洛陽牡丹和中華陶瓷的曆史淵源,以及二者完美融合而產生的洛陽牡丹瓷藝術;並對該藝術的健康發展提出了幾點思考。

[關鍵詞]牡丹瓷 設計要素 藝術魅力 社會魅力

洛陽牡丹瓷是新近幾年誕生於洛陽本地的一種藝術品,她以洛陽牡丹為素材以陶瓷工藝為載體,立體、逼真地再現了牡丹的形態、神韻、色彩和特殊寓意;既體現了牡丹的雍容華貴,又兼備了瓷器的典雅古樸,具有較高的曆史文化與鑒賞收藏價值,為傳播洛陽文化增填了一張嶄新的流動名片。

一、洛陽牡丹瓷設計要素

藝術作品的設計要素分為外在的形態、色彩、材質和內在的美的本質。美的本質是藝術作品的最終要求,而美的本質一般可通過外在的形態、色彩、材質的合理搭配、組合、平衡而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因此,這裏主要敘述牡丹瓷外在的形態、色彩和材質要素。

1、洛陽牡丹瓷的形態

洛陽牡丹瓷擺件的形態一般取材於燦爛怒放或含苞待放的千姿百態的牡丹花,並襯以少量的枝葉,牡丹枝葉、花朵可植基於圓盤之上、花籃之上、花瓶之上、如意之上、竹節筒之上或其他有吉祥寓意的器物之上。

牡丹花的種類繁多,單從花型上分,就有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繡球型等十多個,而每一個花型都又包含多個種類,如單瓣型中的“黃花魁”、“潑墨紫”、“鳳丹”、“盤中取果”;荷花型中的“紅雲飛片”、“似何蓮”、“朱砂壘”;菊花型中的“彩雲”,“洛陽紅”、“菱花曉翠”;薔薇型中的“紫金盤”、“露珠粉”、“大棕紫”;繡球型中的“赤龍換彩”、“銀粉金鱗”、“勝丹爐”……由於其設計素材豐富多彩,因此,已開發的牡丹瓷工藝品擺掛件作品琳琅滿目。

洛陽牡丹瓷工藝品擺掛件的形態是現實的、有機的、具象的自然形態,是三維立體的,它的藝術表現動因是主動的,可以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作品茂盛的生命力。

2、洛陽牡丹瓷的色彩

洛陽牡丹的顏色豐富多彩,多以八大色著稱,如白色的“夜光白”、藍色的“藍田玉”、紅色的“火煉金丹”、墨紫色的“種生黑”、紫色的“首案紅”、綠色的“豆綠”、粉色的“趙粉”、黃色的“姚黃”。還有花色奇特的“二喬”、“嬌容三變”等等,另外在同一色中,深淺濃淡也各不相同。再加上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培育出了許多以前所沒有的顏色品種。用姹紫嫣紅、五彩繽紛來形容多彩的牡丹一點也不為過。

而牡丹瓷擺掛件的主體形態和顏色取材於牡丹的自然形態和顏色,這也決定了牡丹瓷工藝品的顏色的豐富多彩。

牡丹瓷工藝品的設計中,對顏色的搭配十分考究,每一件作品,其花、其葉、其托的顏色都從色彩的三要素出發進行合理的調和,最終既保證了作品的明亮度和鮮顏度,又保證了整體的平衡感和美的效果,使其迸發出極強的藝術生命力。如,對單一的花色而言,其色環中的色調相近,飽和度和亮度也類似,這樣組合,其顏色自然容易產生統一感,但由於這些顏色的共性多、變化小,因此而顯得單調貧乏。此時,在相同的顏色和類似的色調中,改變其亮度和飽和度而使作品整體平衡。

對於多種花色的作品而言,其顏色搭配屬於對比的調和,這與類似調和正好相反。對比的顏色近於對立的狀態,使整個作品變得過於紛亂,產生壓迫感和不愉快感。所以,在強烈對比中,須在變化中求統一。如果色調強烈對比時,可在亮度和飽和度中求統一;如果亮度和飽和度成對比搭配時,可通過相同或相近的色調來統一。從而使作品產生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