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在作品設計時,由於花瓶、花籃、園盤、如意等均為作品的組成部分,其顏色調整的自由度較大,充分利用其顏色的變化和局部的表麵處理(如打砂、鏤空、樹皮紋)以改變整體的顏色搭配效果,進而獲得整個作品的安全感和穩重感。
3、洛陽牡丹瓷的材質
為了能夠活靈活現地表現出牡丹的雍容花貴、國色天香和富麗堂皇,洛陽牡丹瓷的創始人采用中國豫西地區富含多種礦物元素的高嶺土為製作材料,借鑒唐白瓷的配方比例,汲取景德鎮陶瓷、德化陶瓷的藝術精華,經過原料研磨-拌漿-濾泥-塑型-成型-晾幹-素燒-施釉-釉燒等多道工藝製作流程,製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洛陽牡丹瓷。
蘊聚千年之火、窯煉萬古瓷緣。經過高溫燒製的牡丹瓷白如玉、細如脂、薄如紙、聲如磐,用它作為洛陽牡丹文化的載體,活生生地凝聚出創作者的情感、展現出洛陽泥土的芬芳、表達著創作者手心相應的藝術形象。由於每一件牡丹瓷作品都是手工捏製,加上在燒製的過程中火溫、氣氛的不定性,燒製出的牡丹瓷的形態及釉色也會有所變化,所以,每一款牡丹瓷作品都飽含著創作者的心與情。
牡丹瓷的製作講求“師法古人,師法自然,師法我心”,製作者飽含熱情,深入大自然中去尋找形式美,力求表達自身對大自然的真實感受,並極力從中國的書法和音樂詩詞這些極具抽象之美的藝術形式中吸取營養,使作品透過晶瑩鮮豔的釉色散發出典雅清幽的優美色調,,折射出無盡的藝術魅力。
另外,為便於居家收藏,洛陽牡丹瓷工藝品在原料選擇和工藝製作上充分考慮其耐磨、耐碰、耐水、耐氧化的耐用性;不變色、不變形的穩定性;無腐蝕、無輻射綠色環保的安全性。
二、洛陽牡丹瓷的製作工藝
1、製作用工具:小刀、鋼鑿、鋼钜條、竹片、攝子、牡丹葉、模具等。
2、調配釉泥、瓷泥,瓷泥軌條:按照牡丹瓷的原料配方調製瓷土和釉泥,用活麵機配合手工充分揉勻,並根據經驗嚴格控製瓷泥的柔韌度;用軌條機把瓷泥軌成寬窄不等的瓷泥條,再用手工根據需要搓揉成細泥線,將瓷泥線的表麵上雕上花紋。
3、編織托盤並素燒(以圓盤為例):用備好的瓷泥線放在圓盤模具中根據紋路編織托盤,根據需要由內而外編織三到四層。這一過程在編織上要疏密均勻、搭配有致,按照從大部位到小細節的次序編織。托盤成形後再入窯素燒7小時。
4、製作牡丹花枝:牡丹花枝的製作次序是:牡丹枝-牡丹葉-牡丹花蕊-牡丹花瓣。按該順序邊製作邊粘接。一件牡丹瓷作品一般由一朵到數朵大花再點綴數朵小花或半開的花蕾組成。該工序是牡丹瓷作品製作的關鍵一步,完全依靠工藝師嫻熟的技藝、豐富的想象和高深的藝術造詣進行手工製作,其葉、其瓣薄如書紙,其葉片上的紋脈可巧妙地借助牡丹真葉壓印,其花瓣上的紋路用薄竹片配合手掌刮擦而成。該過程完成後,要求牡丹枝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5、上釉、燒製:整個作品的瓷坯完成並烘幹後,即可上釉。上釉過程要把握三個度,即色度、亮度和光度。顏色要深淺適中、恰到好處,自然銜接。亮度要色澤分明,該深則深,該淺則淺。光度要陰暗分明,恰似在陽光之下折射出來的亮度,要鮮活、真實。上釉後整件作品入窯燒製,燒製後各部件牢固粘接,作品成形。
6、上色:按照設計師預先設計好的色彩搭配,對整件牡丹瓷作品的花、葉、枝、托各部件進行著色。該過程是牡丹瓷製作過程中藝術含量最高的程序之一,需要有豐富經驗和藝術功底的技師進行操作。
7、高溫燒製:牡丹瓷坯經上色後,即可入窯爐加溫燒製,溫度控製在1300-1400度。該過程中的火勢、火候、升溫速度、最高溫度、恒溫時間等等都對產品的質量有著直接關係,而這些因素又受外界溫度、濕度、產品的數量、性質等因素的變化,需要動態調整,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該過程更需要有豐富經驗的技師進行控製。產品出爐後,都有部分殘次品,成品率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