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傣族剪紙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
文化心旅
作者:王巍
[摘 要] 芒市傣族剪紙的數字化建設是現代社會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針對芒市傣族剪紙特有的藝術文化特征來選擇適用的數字化技術對其進行保護與傳承,賦予其新的發展與存在空間是芒市傣族剪紙保護與傳承的新途徑。
[關鍵詞]芒市傣族剪紙 數字化 保護與傳承 新媒體 民間藝術
2006年,雲南省芒市傣族剪紙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列入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0年8月,隨著中國剪紙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芒市傣族剪紙作為中國剪紙的子項目也隨之入選。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芒市傣族剪紙的保護與傳承越來越受到相關機構的重視。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和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麵對現代生存環境和民俗流變的衝擊,芒市傣族剪紙在保護平台、機製、手段和方式上有著不容忽視的缺憾。首先,從保護平台來看,芒市缺乏相關專業人員規範化的登記和整理傣族剪紙相關信息;第二,保護手段上,芒市傣族剪紙資源的全麵整合緊靠傳統技術已難以實現,其影像資料和實物展示等應用欠缺新媒體技術的支持;第三,保護方式上,芒市傣族剪紙多以家庭傳承和學校教育為主,但是隨著傳承人年齡增長及社會資金短缺等問題出現,剪紙將麵臨後繼乏人和技藝衰退的困境。此外,有限的傳播覆蓋麵和傳承渠道不能讓社會大眾對芒市傣族剪紙有深入了解,傳統方式的保護隻是形式,麵對這一現狀,在新媒體語境下,芒市傣族剪紙的保護與傳承方式不得不隨著改變。
一、數字化技術——芒市傣族剪紙保護與傳承的新途徑
1990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數字米開朗基羅”項目開創了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先河,之後,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開始成為世界的整體趨勢。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推行“世界的記憶”(“MemoryoftheWorld”)項目,在世界範圍內推動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進程。隨著圖像處理技術、多媒體、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虛擬現實技術的興起,數字化保護技術正在替代傳統的技術成為文化遺產保護的新途徑新方法。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三維信息獲取、數字影像、多媒體、虛擬現實與寬帶網絡技術的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建設提供了充足的技術支持。運用圖像、文字、視頻、音頻等數字化手段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數據庫,進行係統全麵的統計和記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實施內容之一,還可以進一步采用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寬帶網絡、數據庫與多媒體等先進的信息技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服務。
芒市傣族剪紙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可借助數字影像、信息三維獲取、信息存取技術、多媒體、虛擬現實與寬帶網絡等技術,構建一個以計算機網絡技術和數字化信息為基礎的數字平台,從而實現對芒市傣族剪紙的保護、傳承和再提升。
二、數字化技術在芒市傣族剪紙保護與傳承中的應用
麵向芒市傣族剪紙的數字化建設可以向三個方向發展。第一,利用各種媒體的數字化儲存技術對剪紙進行分類和存儲,構建相關信息資源的數字化平台;第二,借助相關數字化技術,對芒市傣族剪紙的曆史演變、製作技藝流程等進行真實的再現,構建包括圖像、聲音、視頻、文字、虛擬現實在內的數字化多媒體演示平台;采用數字化虛擬現實技術,對損毀的剪紙紋案實施修複及再現,建立現代生活與古代文化進程相協調的數字再現平台;第三,利用互聯網技術對芒市傣族剪紙藝術進行全方位的動態展示及宣傳,構建公眾化的網絡展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