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侗情歌的傳承保護與價值(2 / 2)

2、社會價值思考

北侗情歌來自北侗整個社會基礎層麵,直接地反映著北侗人民的愛情生活,它的創造者是北侗廣大的勞動群眾。所以北侗情歌具有豐富的思想意義。從情歌的誕生到流傳,期間雖然經過不斷加工和長期的保存,它始終與北侗廣大勞動群眾保持非常密切的聯係。情歌能夠反映出北侗勞動群眾對生活的願望,融合了北侗人民的藝術才能和才智,代表了北侗人民的藝術審美觀念。從這點來看,它屬於集體的結晶,具有很強的集體性。另外北侗情歌是屬於即興創作的,是北侗群眾在戀愛婚姻中隨興而激發起來的,它會隨著愛情的發展而發展。歌者還會用賦比興等手法,非常藝術地,直接或者間接地表露社會政治等方麵現實對自己愛情的影響。例如:

“……不借東西,空口無憑。空手回去,旁邊笑人。做官無印,難管百姓;買田無約,沒有權耕。若姐不謙棄,大小留樣做人情。”

這首情歌將做官的“印”、買田的“約”,與“信物”擺在並列的位置,代表著社會對其的影響。這些情歌在北侗人民中祖祖輩輩流傳,也會經過無數人不斷補充、修改、再創造,但是無疑地,這些都被打上了曆史的印記。所以這些風格樸素、自然的情歌,使我們看到北侗人民追求崇高愛情的道德觀和人生觀。他們對封建社會、封建思想給人民帶來的種種不幸表示憤恨。這些方麵都讓我們看到,北侗情歌有很強的曆史性和社會性。情歌有許多內容經曆史長期的錘煉,已經成為北侗人民的行為倫理和道德觀念的一部分。

從社會作用這方麵來分析北侗情歌,它具有非常大的功用性。情歌的出現和發展,其最基本的原因是功用性。魯迅先生說過:“我們的祖先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需發表意見,才漸漸地練出複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麼,這就是創作,大家也要佩服,應用的,這就等於出版,倘若用什麼記號留存下來,這就是文學;他當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學家,是‘杭育杭育派’”。②這段著名的“杭育杭育派”產生之說,也可同樣用在侗族情歌的產生上。可見,情歌的藝術價值之所以能發展,也是因為具有具體的使用價值為基礎的。長久以來,北侗許多地區都是傾向戀愛自由的,未婚的青年男女可以自由選擇交往,相互贈送“把憑”(愛情信物)。但是,還會有許多封建的陳規陋俗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北侗青年的幸福愛情,比如封建的禮教、貧富懸殊的阻力,“女還舅家”的陋俗。直到侗族社會進入社會主義階段,侗族人民的婚戀自由才得以真正實現,情歌也才真正發揮其在侗族青年婚戀中的作用。

北侗情歌所具有的功用:

1.媒介作用。首先是情歌作為媒介。比如在情歌會這樣一些較大的戀愛活動場所,年輕人發現了傾慕的對象,就會輕聲用歌探問。如:“為弟生來,懵懵懂懂,初出茅屋,不分西東。挑對水桶,打落一隻,不曉輕重!”然後才是通過情歌結下情緣。北侗男女通過“初會”,用情歌相互約定再會,並在恰當的時候用“借袋歌”要求“帶子”(信物)。

2.規範作用。北侗情歌有一些規矩早已約定成俗,比如說男女雙方無論年紀大小,男方都得將女方稱為“姐”、“表姐”或者“蛟”,稱自己為“弟”或者“郎”;女方則將男方稱為“哥”、“表哥”或者“ 郎”,稱自己為“妹”或“妓”,這些稱謂主要是以示自謙和尊重。這樣的規定為北侗青年們的戀愛活動提供了一定的規範,所以北侗人不歡迎言行粗俗之類的淺薄,也不會接受一次見麵就定終身的輕浮。

四、結語

北侗情歌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顆明珠,傳承著侗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本文從北侗情歌的發展與傳承入手,深入探討其所包含的愛情價值、文化價值與社會價值,試圖為這一優秀民族民間藝術的繼承和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深入地研究這一瑰寶,為音樂事業盡一份力。

注釋:

①“玩山”活動主要是指北侗青年們在情歌會上找到心儀對象之後的戀愛活動。

②見魯迅《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