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南地區隆子縣珞巴服飾及其藝術特色
隆子縣位於西藏南部、山南地區中偏北、喜馬拉雅山東段北麓。隆子藏語意為“萬事順利,實力雄厚”,古稱“涅”。隆子縣的珞巴服飾屬於隆子縣鬥玉鄉,鬥玉村位於隆子縣東南方向,南與印度塔克新地區相鄰,距縣城131公裏,平均海拔在3100米。鬥玉村係鬥玉鄉所轄,全鄉有3個行政村,9個自然村,其中珞巴族54戶。由於無史記和曆史資料的記載,隻能根據當地群眾介紹,自十五世紀以來珞巴族群眾一直穿著該服飾,白天當衣服穿,晚上睡覺當鋪蓋,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的珞巴服飾也在不斷的發展,其顏色樣式都有了變化。
珞巴服飾主要特點為:服飾的原料是植物纖維,服飾的染色工藝獨特,以黑色、紅色或本色為主,具有不褪色的特征,還具有實用性,即可以穿著又可以當鋪蓋。
珞巴族男女上身衣服珞巴語都稱為“撥莫”、藏語稱“嘎”是由“達努”(瑞香樹皮)等植物纖維紡織的土布縫製而成的長條浴巾狀,多為黑色、紅色或白色相間。男子穿著時,將長條橫斜披於背,衣上的邊角搭置左肩,然後經左至右臂內繞身一圈半到右胸前與搭肩邊角相接而成,袒露肩臂,將衣的下長翻折至膝蓋,以竹針代替扣子,緊束腰帶。沒有領、袖、衣代等設置,此衣是男女唯一的上衣,老少終年在身,夜晚做被蓋。女子上身衣服亦呈長條毯狀,其穿著時袒露左肩臂(由於珞巴族長期生活在野外沒有固定的住所,因此女子的衣服也可用來裝食物、物品等;在外出時還可將孩子放在衣服內),衣的下長不往上掖,其長至小腿,以竹針代扣,腰帶束緊,夜當被蓋。男女下身都不穿褲或裙,男女腰部衣服上綴有十二個海貝串成的圓球。婦女終年赤足。部分男子穿麻或毛為原料長統靴。男子頭戴藤蔑編的藤帽。藤帽有三種圓帽叫“博巴”(珞巴語)板瓦形的叫“嘎嘎”(珞巴語)狀似禮帽的叫“橫巴”(珞巴語)。男女都在耳垂上穿孔戴大耳環。婦女戴一至八串五顏六色珠串的長短項鏈,(女子在出嫁時,父母都要為其陪嫁首飾稱為“辛爹”珞巴語)有的男子也喜歡戴珠串的長短項鏈。男女都喜歡戴銅或鐵手鐲,男子斜挎長刀“奧熱古”(珞巴語)。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的珞巴服飾也在不斷發展,其顏色樣式都有了新變化。
以上為在山南地區服飾中三個最有特色的民族服飾,這些服飾的形成,伴隨著藏族發展曆史,經過了很長時間。因它們的獨特的曆史傳說和特色鮮明的服飾穿著和樣式,紮紮服飾這一在2008年2月,紮紮服飾被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為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紮紮服飾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2月,2008年2月,珞巴服飾被自治區人民政府被確定為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羊卓服飾也被確定為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其美卓嘎.西藏服飾藝術[J].西藏藝術研究·2004·1
[2]李玉琴.藏族服飾文化研究[M].2008年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博士學位論文
[3]陳立明、曹曉燕.西藏民族文化[M].中國藏學出版,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