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略談西藏山南民族服飾藝術(1 / 3)

略談西藏山南民族服飾藝術

文化心旅

作者:旦增卓瑪

[摘 要]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雲南等幾個省。其中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西藏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並保存了豐厚的傳統文化形態,其中服飾是一個最主要的方麵。在西藏七地一市,都有著屬於各自獨具特色的民族服飾,對於西藏山南地區來說也有著它獨具特色的民族服飾,本文著重論述了西藏山南地區幾個比較獨具特色民族服飾種類及藝術特點。

[關鍵詞]西藏山南 民族服飾 藝術特色

西藏山南地區位於青藏高原岡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脈以南,雅魯藏布江中下遊,北與拉薩市交界,南與印度、不丹毗鄰,東與林之地區接壤,西與日喀則地區為鄰,山南地區以澤當鎮為地區中心,全地區共有12個縣。眾所周知,西藏山南被譽為藏文化的發祥地。視為藏族的“民族之宗,文化之源”。同樣山南的民族服裝種類極其豐富多彩,特色鮮明。山南地區的服飾,含有拉薩和日喀則兩地的特點,各縣服飾雖具有共同的特點,但也有一定的差異,在服飾式樣、色彩、材料、製作、穿戴、佩帶等方麵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因而有這些特色的差異才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西藏山南民族服飾。在山南民族服飾中最為特色的服飾有,山南地區措美縣的“紮紮服飾”,浪卡子縣的“羊卓服飾”,隆子縣的“珞巴服飾”。

一、山南地區措美縣紮紮服飾

措美縣位於西藏山南地區西南部,東鄰乃東縣、隆子縣、錯那縣;南與洛紮縣;西與浪卡孜縣相接;北靠瓊結縣。縣境東西長103公裏,南北寬85公裏,總麵積4549.04平方公裏。縣城距首府拉薩320公裏,距山南地區行署所在地澤當鎮130公裏,東界至卡珠村委會和古堆鄉前當村委會;南界至路美鄉達瑪村和當巴村委會;西界至雪拉村次馬龍和紮紮組;北界至哲古鎮紮紮村委會和桌德村委會。全縣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地貌類型多樣,縣境地勢高亢,平均海拔4500米,縣政府駐地海拔高度4242米,共有14051人口,屬半農半牧地區。紮紮服飾是措美縣這古鎮紮紮村的服飾,紮紮村位於措美縣哲古鎮南部,東鄰哲古村,北鄰桌德村,屬於純牧民,1890人口。這裏盛產奶製品和肉類,因此舊社會哲古宗給地方政府繳納實物牛羊肉、酥油、奶渣等特產。

1、紮紮服飾的種類及其特點

紮紮服飾從顏色上分三種:條紋藏裙、深藍藏裙和花紋藏裙;根據季節分兩種:春夏裝與秋冬裝;根據配飾分為五種:賈嶔彩靴、胸飾、圍裙、頸飾和腰飾。紮紮服飾最為獨特之一是紮紮婦女把花氆氌裝反著穿,婦女頭戴氆氆條紋無頂小帽,外套染色印花氆氆無袖長筒外套,內穿長袖氆氆藏袍,腳穿繡花“鬆巴,(氆氆靴),佩戴鬆石鑲嵌的“噶烏”,臉上貼白膠布也是一種裝飾。

2、關於紮紮服飾的曆史傳說

紮紮服飾的來源在當地有著兩種動人傳說,其來源是主要是由當地人們效仿文成公主當時的穿著而流傳至今的說法。相傳,一次文成公主到瓊結加瑪宮,品嚐了紮紮牧民敬獻的牛羊肉及糌粑油糕後,讚不絕口,並答應到紮紮草原作客。公主到紮紮草原之後,牧民們載歌載舞,爭先恐後地向公主敬酒,草原頓時變成了歡樂的海洋,美酒四處飄香、酒歌到處回蕩。牧民們與公主連續喝了三天三夜,少女們圍著公主,有的陪公主說話、有的躺在公主的懷裏撒嬌。少女們大醉,敬酒的把酒灑在公主的肩上,公主的頭發也被弄散,立即變成了像編了66條發辮的發式。鬆讚幹布處理完拉薩的各項事情,回到山南,得知文成公主在紮紮草原,隨即趕到。公主聞聲大喜,來不及整理頭發,反穿了濕透的衣服,去迎接讚普。紮紮婦女看到了文成公主此時的服飾,紛紛效仿。關於反穿花氆氌服飾的故事,在這裏還有一個久遠而悲壯的傳說。相傳,鬆讚幹布去世後,文成公主因悲痛過度而神經失常,反穿了花氆氌製成的衣服在草原上奔走。有一次,她來到了紮紮,被婦女們看到了,於是婦女們便紛紛效仿。關於紮紮服飾的由來眾說紛紜,其目的都是為了緬懷她們心中最為敬仰的文成公主。但是我們可以從久遠而淒美的曆史傳說中、從色彩豔麗、搭配考究的花氆氆裙、園“巴珠”和花氆氌帽以及披戴繁多珠寶上,不難看出紮紮服飾深厚的文化底蘊,可追溯公元7世紀吐蕃王朝與中原地區文化的頻繁交流,表現出了藏漢民族一家親的深情厚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