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水神廟元代壁畫的製作技術
文化心旅
作者:徐岩紅
[摘 要] 洪洞水神廟壁畫是中國壁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傳統藝術特征,在中國古代壁畫藝術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該作品圖像清晰、色調明亮,以生動的人物形象、高超的藝術手法和故事結構描述了元代山西地區典型的社會生活、精神信仰和價值觀念,涵蓋了元代科技、文化、藝術、生活等諸多曆史元素。本文擬利用現已發現的洪洞水神廟壁畫考古資料,結合有關曆史文獻和學術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從科學技術的層麵對洪洞水神廟壁畫進行分析研究與探討,以期能夠豐富洪洞水神廟壁畫藝術的研究內容,為研究元代的科學技術發展狀況提供可信的參考資料。
[關鍵詞]洪洞水神廟 元代壁畫 科學技術
洪洞水神廟亦稱“明應王殿”,位於山西省洪洞縣城東北17公裏處的霍泉源頭,是祭祀霍泉神——明應王李冰的廟宇。在其主殿明應王殿內四壁繪有200多平方米的精美壁畫。據題記載,此壁畫是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由洪洞、趙城一帶的“繪畫待詔”:東安村趙國祥、周村商君錫、南祥村景彥政等人繪製完成。洪洞水神廟壁畫藝術筆法蒼勁、設色渾厚典雅、內容豐富,有著名的戲劇壁畫“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有表現水府諸神的祈雨圖和降雨圖;有充滿宮廷氛圍的司寶圖、尚食圖和充滿生活氣息的庭院梳妝圖、漁翁售魚圖等。除此之外,還有園林、村舍、街市以及各種人物、民俗,包括了社會、經濟、文化、戲曲、體育、娛樂、建築等各個方麵,是一組完整的囊括諸多方麵內容的充滿了濃鬱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的元代壁畫珍品,充分體現了元代山西地區繪畫藝術成就,為我們研究中國古代壁畫藝術以及社會、宗教等方麵提供了翔實的史料。同時,洪洞水神廟壁畫藝術是在傳統藝術的基礎上,經過長期探索和演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元代的科學技術的進步,為壁畫藝術提供了更為廣泛的材質、工具和表現內容。因此,論文以洪洞水神廟壁畫的壁製材料及其工藝和壁畫的繪製技法為研究對象,以展示其技術內涵,從一個側麵反映元代山西地區科學技術的發展狀況,為我們認識元代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提供重要的圖像資料。
一、洪洞水神廟元代壁畫中的繪製技法
洪洞水神廟壁畫中的各種造型寫實、逼真、繪製精確,畫工們把現實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古式建築、宮廷人物、民俗民風以及人物服飾衣著、表情動作等方麵的內容運用一定的繪製技術全部揉於畫麵之中,表現得栩栩如生,淋漓盡致,極富藝術魅力,所以水神廟壁畫不僅是一座蘊藏豐富的藝術寶庫,同時也是一座反映中國古代繪圖技術成就的殿堂。
(一)透視法在水神廟壁畫中的應用
透視(perspective)是指透過透明平麵來觀看事物,從而研究它們的形狀。透視理論亦稱“中心投影理論”,是研究在平麵上如何把我們看到的物象投影成形的原理和法則的學科,即研究在平麵上立體造型的規律。在中國古代繪畫理論中稱之為“遠近法”①。元代的畫工們將這種按照正確的比例方法表達物體的尺寸和形狀的繪畫理論和方法應用於水神廟壁畫的人物、器物、建築、山水等內容的表達之中,使壁畫描繪的內容達到了細致入微的程度。而且元代的畫工們不僅隻是定性地了解描繪物體要遵循近大遠小的視覺規律,還清楚地知道通過定量的計算確定地描畫處於不同位置的物體。以《祈雨圖》為例,畫麵最下方的地方官吏手持奏折跪在台階下,台階的描繪按照近大遠小的透視理論和等比規律向內遞減,顯示出一種空間延伸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