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洪洞水神廟元代壁畫的製作技術(3 / 3)

從對洪洞水神廟畫壁的構造分析,結合《營造法式》中的相關記載推測,其製壁工藝程序大致是:第一層是先用粗泥鋪底,再將細沙洗淨,和黃土(沉澱過篩)、麻筋、麥秸稈用水和勻,在壁麵上厚抹一層壓緊,並在該層表麵用瓦刀劃一些斜線痕紋以使第二層漿料著壁牢固。第二層是先將黃土中加入水和成乳狀後摻進碎的白麻紙,再加細沙塗抹成厚度約2至3厘米的第二層,壓緊壓平。最後,在已經製成的壁麵上刷以摻有含膠質的“聞喜白土”水兩三遍,幹後壁麵呈現出潔白平整的效果,即可作畫。

這種在土胚牆外分別抹三層質地不同的材料的畫壁,既有利於壁畫的製作,又利於壁畫色彩的保存,並且自成體係,世代相傳,直到清代仍未發生太大變化。這是山西古代獨創且自成體係的寺觀壁畫的技藝發明④。

三、結語

壁畫是在二次元⑤的平麵上創造形象,在造型的空間規律中,二次元是平麵的,具有高、寬兩個向度,能產生形象,但沒有深度。那麼,如何在平麵的二次元牆壁上創造出具有空間感的圖像,使人們產生真實的立體和空間的感覺?這是洪洞水神廟壁畫在創作過程中運用科學的繪製技法的動機。同時,山西古代壁畫藝術有著輝煌悠久的曆史,不同時期壁畫的藝術特色,受當時它所依托的材料工藝的影響。而繪畫技法和材料工藝和當時的生產力發展密切相關。從這個角度可以說,整個山西壁畫史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材料工藝史,特別是大型壁畫群的繪製,除了沿用固定的一般嚴格工藝程序以外,對特殊藝術效果的不懈追求,又是專門技術工藝發明的直接動力。由此可見,藝術和科學技術是不可分割的,不同時期的壁畫藝術既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同時它也反映了當時的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洪洞水神廟元代壁畫依據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把元代的繪製技術和材料技術運用到壁畫的繪製和畫壁的製作中,不僅客觀真實地再現了中國古代壁畫藝術的發展脈絡,而且也反映了元代山西地區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為我們認識元代繪畫、建築、科技等方麵的麵貌和成就提供了重要的圖像資料,由此也說明了科學技術發展對壁畫藝術發展的促進作用。

注釋:

①遠近法,是一種投影方法,在物體與觀者之間,假想有一透明平麵,觀察者對物體各點射出的視線與此平麵相交的點,其所形成的圖形如相機之投影,據此原理所繪製的圖像稱為“透視圖”。

②(宋)李誡.營造法式[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四三一.史部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1977:505

③(宋)李誡.營造法式[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四三一.史部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1977:508

④溫澤先,郭貴春.山西科技史.上部[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02:259

⑤次元,又稱“維”,是物理學的空間理論和幾何學的用詞,常用來解釋藝術作品的時空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