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洪洞水神廟元代壁畫的製作技術(2 / 3)

(二)水神廟壁畫蘊涵的光學原理

壁畫的色彩稱為裝飾色彩,它是以色彩學的光學原理為基礎,但不同於繪畫的色彩光學理論,而是強調色彩的心理學意義,即色彩對人心理的影響。它以形式美的需要為出發點,以主觀意識為主導選擇,基本上不考慮固有色,可以理想化、浪漫化地處理顏色而不必顧忌自然規律,具體的說,就是要符合裝飾色彩的一般原理。洪洞水神廟壁畫以暖色為基調,朱砂、朱膘、石黃、土朱為主,當這類暖色作用於人的視覺時,能夠刺激人的心理反應,激發出人的主觀感受。同時壁畫兼用石青、石綠平塗。冷暖對比使人的眼睛處於興奮狀態,這是因為不同明度、彩度、色相吸收和反射光的波長不同, 對人的視網膜的刺激也不同,色調對比越強,刺激的起伏越大,造成的心理感應越強,因此壁畫的色彩以紅色和綠色為主。但是色彩對比強烈,畫麵容易不諧調,為克服此弊端,元代的畫工們通過降低色彩純度,用朱砂、朱膘、石青、石綠等低純度的色彩處理畫麵,同時用土黃等中介色間隔對比色,使色彩協調起來,畫麵顯得既豐富又和諧,從而形成了水神廟壁畫色彩明豔,富麗渾厚的特點。

二、洪洞水神廟元代畫壁中的材料工藝

洪洞水神廟元代壁畫受它所依托的材料工藝的影響,而材料工藝和當時的生產力發展密切相關。宋元時期科學技術的進步,為壁畫藝術提供了更為廣泛的材質和表現內容,促使這一時期的壁畫藝術登上曆史上的第一座高峰。

(一)洪洞水神廟畫壁的壁質材料

洪洞水神廟在殿堂牆壁的下部用青磚砌築高1米左右的坎牆(亦稱“下肩”),再加上殿身下部設有高出地麵的台基,這樣可以充分防止潮氣上侵,對於保持牆體通風幹燥、防止壁畫受潮變質均有重要的作用。而用於繪製壁畫的牆體,是用土坯或未燒製的磚坯砌築,土坯或未燒製的磚坯可以吸收或散發因氣溫變化而產生的熱氣。此外土坯的收縮率與牆體外表砂泥牆皮的收縮率較接近,因而不會使牆體和壁麵由於收縮不一而產生裂縫和泥皮空鼓。而且土坯泥皮牆體收縮自然產生的縫隙可以通風,易於牆內濕氣流通。

據《營造法式》卷十三“泥作製度·畫壁”載:“造畫壁之製,先以粗泥搭絡畢,候稍幹,再以泥橫被竹篾一重,以泥蓋平。又候稍幹,釘麻華以泥分披令勻,又用中泥細襯,泥上施沙泥,後水脈定收壓十遍,令泥麵光澤。凡和細沙,每白沙兩斤,用膠土一斤,麻搗,擇洗淨者七兩”②。

洪洞水神廟用於繪製壁畫的牆麵的材料是用粗泥中加入麥秸、麥糠而成,除粗泥中用麥秸、麥糠而不用竹篾、中細泥和細砂中用麻筋、紙筋、棉花者之外,壁質構造與《營造法式》 嗎, 卷十三“泥作製度·畫壁”的規定基本吻合。而在粗泥之外均有分披四周的麻揪,以預防泥皮脫落,這種做法就是《營造法式》“釘麻華以泥分披令勻”規定的實物見證。

畫壁是壁畫所依附的壁麵,雖然我們欣賞壁畫時並不關心畫壁的結構,但畫壁的結構質量對壁畫的影響巨大,所以洪洞水神廟壁畫能夠保存至今,與當時科學、合理的壁質構造有著直接的關係。

(二)洪洞水神廟畫壁的製作工藝

據《營造法式》卷十四“彩畫製度·襯地之法”載:“凡鬥栱梁柱及畫壁,皆先以膠水遍刷(其貼金地以鰾膠水),貼真金地,候鰾膠幹,刷白鉛粉,候幹,又刷凡五遍,次又刷土朱鉛粉(其貼金地以鰾膠水),亦五遍(上用熟薄膠水貼金,以棉按,令著實,候幹,以玉或瑪瑙或生狗牙,令光)。五彩地(其碾玉裝,若用青綠疊暈著同),候膠水幹,先以白土遍刷,候幹,又以鉛粉刷之。碾玉裝或青綠棱間者(刷雄黃綠者同),候膠水幹,用青澱和茶土刷之(每三分中,二分青澱,二分茶土)。沙泥畫壁亦候膠水幹,以好白土縱橫刷之(先立刷,候幹,次橫刷,各一遍)”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