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藏唐卡的著色技法(2 / 3)

2、 平塗法。平塗也稱“單線平塗”就是在一個輪廓線內用一種調和好的顏色,用一支羊毫筆不需要用水暈開的,均勻平整的塗在相應的形體內的著色方法。在唐卡中平塗是所有著色方法的第一步,幾乎所有的著色方法都是基於平塗之上的。也是將調和好的礦物色或廣告粉平整的塗在相應的輪廓線內。這種著色方法看似很簡單,實際難度很大,特別是大麵積的塗平難度就更大了,要塗的平還要均又要不露筆痕是件不容易的事,怎樣能使平塗的平整均勻呢?首先,調色要飽和,色與膠和水的比例要恰到好處,如果調色不勻塗色時會顯“花”。筆上的色太幹又會出現燥,塗色不容易平。膠和色以及水的比例要掌握好,水多會泛起白色底色出現水漬或淤積的色痕且不易附著顏色,膠多畫麵又容易出現細小的裂紋。其次用筆的方法要注意下筆虛起虛收,氣息也要均勻下筆用力不均,時快時慢顏色在布麵的附著力不同,也會出現著色不均的現象。而大麵積的平塗更要注意筆和色的銜接,最好能順著一個方向平塗,如有淤積可用筆把過多的顏色帶到色少處。總之要使色的濃淡、薄厚一樣。也許你十分仔細小心的操作也不能避免出現不勻的現象,那麼我們就需要沿用上麵介紹的點染法,“點”平筆痕修補色淡或薄的地方。平塗主要用在天空的第一遍底色(三青加白平塗)、草地的第一遍底色(三綠加白平塗)、水的第一遍底色(群青加白平塗)以及人物服裝第一遍底色(各種調配好的顏色平塗)等等。

3、分染法。這是常用的一種著色方法,這種著色方法是跟據形體的起伏明暗關係由一個麵向對應麵形成明度或純度漸變的色彩過渡關係。工筆畫中分染法的實施方法是用一支蘸色筆沿著一形體的輪廓線的一側平塗,再用一支清水筆將邊緣暈開,這樣做會讓顏色在一個特定麵形成一種純度或明度差,一邊色重一邊色淺,也是用一種顏色呈現的變化。在唐卡畫的染色中也常需要染出這種單色漸變的色彩形式,但在唐卡畫中要染成這樣的漸變效果是不容易的,因為他不能使用清水直接暈開,因此不能很快達到工筆畫中的分染效果。但在唐卡畫中卻也追求這樣的單色過渡的著色方法。在唐卡畫中是怎樣實現這樣染色效果的呢?第一、濕染法,平塗一層顏色之後也用清水筆輕輕的暈開,幹後再用點染的方法點出色的過渡變化,這樣多次點染之後形成分染的效果。第二、幹染法,直接用點染的方法在特定的形體內點出顏色的濃淡變化,重複多次也能達到分染的效果。分染法常用平塗之後的再次染色,多用於唐卡畫中對天空、山石、水、雲、花瓣、蓮花寶座的蓮花瓣及其它裝飾等形體的著色。

4、高染法。這種染色方法一般用於表現人物的肌肉結構和皮膚的質感,多用於對人物手臂、腳背、手背等的染色。高染法在唐卡中也使用。但具體的操作方法與工筆著色有些不同。在工筆畫中是染受光麵,即染突出的麵留背光麵,這也是現當代工筆畫家的一種創新性染色方法,在古代作品中沒有這樣的表現方法,這種著色的效果虛實對比強烈且統一協調。不同的是在唐卡畫中高染法是要染肌肉或皮膚的邊緣留出肌肉的受光麵。其實是為了突出肌肉的凸麵表現肌肉結構。唐卡中這樣高染,克服了工筆畫中高染形成的亮部色暗,暗部色淺與客觀形象的明暗相反,違背人類視覺的習慣,高染的部位總覺得比客觀形象的顏色淺,染得不好會有“髒”的感覺。而唐卡中的高染剛好順從了人類的視覺心理特點,仍然是暗部色重亮部色淡不會有髒的感覺,反而能更好的體現肌肉的質感和結構。高染法多用於人物的麵部、胸腔、四肢、手腳等顯露於服裝之外的肌膚的著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