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設麵向群眾、重視傳播的開放型館
一方麵,文化館可以建設成藝術館,但服務對象應定位於群眾,決不能脫離群眾,沉迷於高雅藝術,搞曲高和寡,藝術畢竟是極少數人的事。不論是文化館還是群眾藝術館,都是指導、組織、輔導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培訓業餘文藝骨幹及研究群眾文化藝術的文化事業單位和活動場所,都應該以人民群眾為主要服務對象,不能隻為少數文藝專家、文藝骨幹和文藝愛好者提供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館服務的是多數人而不是少數人,這個定位十分重要,要讓老、少、弱群體無障礙、零門檻走進文化藝術的殿堂,以實現文化館免費開放之初衷。麵向群眾還要重視群眾文藝社團的建設,也可以嚐試建立多個群眾文化示範基地和館辦文藝團隊,建立經常性互動,這是文化館之活力所在。
另一方麵,要重視群眾文化活動的宣傳、推介,創新傳播方法與途徑,決不能隻依附落後、狹隘的舞台傳播方式。文化滲透,關鍵在入腦入心;文化入心,關鍵靠傳播。缺乏傳播的文化走不遠,沒有受眾。缺乏有力的傳播手段,不管多麼高品質的藝術節會,也隻能是呆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裏,沒辦法與電視等媒體開展的文化活動相提並論。因此群眾文化活動要重視網絡、電視、電台、手機、博客、微博等新媒體、新載體的運用,不做守株待兔的文化人。雖然廣電和出版一定程度上壟斷著國家的傳播資源,但上級文化部門不妨下大決心,利用共享工程網絡平台,積極建立群眾文化資源數據庫,積極搭建專業文化的網絡電視台。建議作為項目向上級爭取理解與支持,納入文化事業發展規劃,加快建設。如果再錯過發展文化自己的傳播平台的機會,狹隘的文化如空泛的文化一樣將沒有手臂。
群眾不火、傳播不廣的文化活動,其社會教化與影響力必然小;宣傳策劃與傳播能力不強的文化館,其免費開放程度必然不高,其免費開放充其量也就是免費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