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楚國樂器虎座鳥架鼓之美學研究
文化心旅
作者:袁佳
[摘 要] 虎座鳥架鼓是中國古代楚國所特有的一種鼓樂樂器,屬於漆器,具有鮮明的楚文化風格,是楚文化的鮮明代表文物之一。它讓我們見證了楚文物精彩絕豔的色彩組合,驚歎於它流動感強烈的線條美,感觸抽象與具象的完美結合。
[關鍵詞]虎座鳥架鼓 楚文化 樂器 形色美 虛實美
一、虎座鳥架鼓
虎座鳥架鼓用於楚國王室等貴族的宴樂、祭祀等重大活動之中。迄今為止,隻出土於東周貴族墓葬中,如湖北、湖南、河南等楚國屬地。
虎座鳥架鼓屬於樂器類,是戰國時期楚文化的漆器代表。據《隋書·音樂誌》記載:“革之屬五:一曰建鼓,夏後氏加四足,謂之足鼓;殷人柱貫之,謂之楹鼓;周人懸之,謂之懸鼓……”鳥架鼓外形的主要特征是:鼓架為兩隻鳥相背而立,鼓懸掛於兩隻鳥之間,應該是文獻中所記載的懸鼓,被稱為鳥架鼓。鳥架鼓的缺陷是,當鳥架鼓在敲擊時,力氣過大或者節奏過快,就會造成鼓的重心不穩,導致鼓身傾倒或者搖晃。虎座鳥架鼓是在鳥架鼓的基礎上改造而來的,虎座鳥架鼓的虎座大,並且底麵平整;鳥的雙足插在虎背之上,使整個鼓的重心非常穩定。關於虎座鳥架鼓“鳥架”中的鳥,有的學者認為他是鷺鷥。鷺鷥被稱為鼓精,曆代製鼓很多都用鷺鷥來裝飾。但是也有的學者通過研究現有的文物資料發現“飾鼓以鷺”的習俗隻廣泛盛行於東漢時期,而本文研究的這類文物是東周時期的物品,所以這種說法是不確切的。有的學者認為鳥架中的鳥與鳳鳥相似,為虎座鳥架鼓中的鳥架為兩足的“連尾鳳”。根據《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篇》中記載“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由此,我們可以得知,鳳凰是於音樂有關的,但還是不能證明它與鼓類樂器有什麼關聯。所以,我們隻能暫時統稱鳥架為“鳥”,這種鼓樂根據其形狀被稱為虎座鳥架懸鼓。
二、形色之美
虎座鳥架鼓的基本造型都是由兩隻相背的老虎為鼓座,虎身上分別站著一隻鳥,這兩隻相背的鳥是鼓架,中間有一麵大鼓懸於鳳冠上。出土的虎座鳥架鼓其大小和尺寸不等,有的通高有150厘米,長130厘米;有的鼓徑為38厘米,通高86厘米。2000年在荊州天星觀2號墓出土了一件大型的虎座鳥架鼓,通長有156厘米,高150厘米,是目前荊州發現同類文物中最大的一件。
1. 對稱美
對稱這種形式是所有造型中最成熟、最莊重和最貼近人們心靈的一種構圖。虎座鳥架鼓有兩隻虎、兩隻鳥,都是成雙成對的偶數。“偶”被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象征稱為天地萬物一分為二的真理,是內容和形式完美一致的圖形。比如道教的“太極圖”中包含著天地陰陽和五行相克,這表明了天地萬物一分為二,是派生萬物本源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太極圖形就展現了一種相對統一的形式美。王安石說:“萬物皆有偶焉”。對稱的“偶”在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人類的外形也是如此,我們擁有一雙手,一雙腿,一對眼睛,一對耳朵。虎座鳥架鼓的兩隻虎和兩隻鳥都是對稱著相背而立的,給人一種向外伸展的張力感,同時體現著生命的延續和生生不息的活力。中間的鼓是圓的,圓形是最完美的形狀,並且也是對稱圖形。它不僅有和諧、幸福、圓滿之美,還有莊嚴、公平、公正之美,給人以飽滿、積極和美好的視覺感受。所以,整個虎座鳥架鼓就是一個對稱的形體,給人莊重大方而又平和舒適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