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線條美
線條是最基本、最直接的視覺表達方式,特別是曲線,具有迂回、自由的特點。虎座鳥架鼓的外部造型都是由自然優美的曲線構成。“虎座”和“鳥架”分別是根據其動物造型的特征,經過工匠的總結和簡化,用優美自然的曲線表現出來的形體。工匠借助線的特性,生動有力的展示了虎座鳥架鼓的曲線美感,並利用線條語言表達了工匠自己內心的感受。正如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一書中提到的“移我情”,工匠在創造藝術作品時,感受到了大自然強烈的震撼,整個心境受了洗滌和改造,才達到藝術的最深體會,完成他美的感受和創造。鼓麵是圓形造型,圓是最完美的曲線。鼓放置在鳥架中間,是整個形體的視覺中心,造成了方中有圓的視覺效果。虎座和鳥架的向外的擴張力與圓形的向內的內收力完美結合,使其整體效果緊湊又不失其動感。
說到線條美,我們不僅可以從其外部造型的線條分析它的美,還可以從其表麵的漆器紋樣的線條角度去欣賞。楚國漆器的彩繪風格主要是用線條勾畫和平塗相結合,虎座鳥架鼓上的紋樣也是如此。如戰國時期的彩繪虎座鳥架懸鼓上兩虎身繪斑紋、鳥繪羽毛紋、鼓框繪斜三角雲紋等圖案。工匠用毛筆對紋樣進行勾畫,所以使用時揮寫方便自由,能講線條表現得流暢灑脫,氣韻婉轉,富有強烈的生命動感。同時,線條的粗與細,直與曲相結合,顯示了工匠對漆藝材料的嫻熟運用能力。虎座鳥架鼓上的紋樣有的抽象,有的具體,給人強烈的流動感,體現了楚人傳達生命情感的審美價值。
3. 顏色美
在已出土的虎座鳥架鼓中,大部分虎座鳥架鼓的顏色主要是以黑漆為底,再用紅、黃兩色相配。其中出土的一件戰國彩繪虎座鳥架懸鼓,鳥架僅殘存一鳳頭,鳳頭飾黑底紅彩鱗紋,長頸上飾紅彩長橢圓形羽毛紋,中間填以黃彩羽毛。
虎座鳥架鼓的整體以黑色為底色,黑色在我國古代色彩觀念中是單色崇拜時間最長的一種顏色,有著沉重的神秘感。“天玄地黃”是中國國代的基本色彩觀念。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玄”解釋為:“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凡玄之屬皆從玄。”“玄”指青黑色,從色彩學原理來看,黑色是由紅黃藍三原色混合而成,因此,它與任何一種顏色搭配在一起都應該是協調而美麗的。至於紅色,因為楚人尚赤,楚人對紅色的喜好來源於“拜日、崇火、尊鳳”的基本觀念。用黃色勾描,使虎座鳥架鼓上的花紋更加絢麗。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辯騷》中論楚辭時說“驚采絕豔,難與並能”。漆器對“驚采絕豔”之美的追求是楚美學與藝術的一大特點。這樣的配色特點隱含了中國人的天地觀念,造就了楚漆器藝術的富貴和華美。
三、虛實之美
湖北省荊州市江陵天星觀一號墓出土的虎座鳥架鼓是戰國時期楚國的漆木製品,它通高有150厘米,長130厘米,全器由整木雕成,在漆上彩漆。虎座鳥架鼓的座是兩隻相背的老虎,老虎四肢前屈作蹲伏狀,昂首前視,張著大口,露著牙齒,尾向上舉著;兩鳥分別相背著昂首立於虎背之上,鳥腿插於虎背的榫眼中,鳥尾以榫卯相連,兩鳥揚頸、振翅、作嘶鳴狀。根據中國春秋時期記述官營手工業各工種規範和製造工藝的文獻《考工記》中關於動物形象運用說明的記載:“梓人為筍虡,天下之大獸五:脂者、膏者、臝者、羽者、鱗者。宗廟之事,脂者、膏者以為牲。臝者、羽者、鱗者以為筍虡。……臝屬,恒有力而不能走,其聲大而宏。有力而不能走,則於任重宜;大聲而宏,則於鍾宜。……羽屬,恒無力而輕,其聲輕揚而遠聞。其聲輕揚而遠聞,於磬宜。……鱗屬,以為筍。”陳望衡先生所著的《中國古典美學史》上篇中談到《考工記》中的美學思想時說:“‘筍虡’是古代懸鍾、磐等樂器的架子,兩旁的立柱為虡,中央的橫木為筍。”《說文解字》中:“筍,竹胎也。從竹旬聲。虡,鍾鼓之柎也,飾為猛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