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家政策導向對高等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的影響(1 / 2)

國家政策導向對高等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的影響

護花春泥

作者:溫洪偉

[摘 要] 我國高等教育功能和教育資源均衡性發展的研究,是高校製定長遠發展方向的前提。如何能夠準確定位當下曆史時期教育發展的重點,適時調整國家政策。解決製約發展的原因並製定解決方案是我國教育管理部門的重要工作。

[關鍵詞]政策導向 高等教育 資源 均衡

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分為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生態功能、育才功能。教育資源分配與整合的合理性,是社會區域發展平衡的關鍵。教育在曆史發展的各個階段的功能性都會有不同傾向性。我國在建國初期到現在的經濟發展階段為第一要素的社會需求下,努力實現教育為經濟發展的社會需求。高等院校的師資科研方向和教學能力的不同,都會使各高校的帶頭學科有所不同。而教學設備等資源是我國高等院校發展的基礎。這些硬件和軟件資源是高校發展的最重要的動力。而這些資源的均衡性是受到國家政策導向直接影響的。如何適時調整國家政策來均衡整個教育資源的平衡,是我國教育長遠和健康發展的關鍵。

首先,國家不同發展階段的社會因素對高等院校教育功能性的影響是政策導向的結果。在我國建國初期,國民經濟發展處於崩潰的邊緣,國民在社會變革後公眾身份轉換參政的意識較為模糊。這時的國家教育是以培養國民的政治信念的政治功能為主。同時發展工業、醫學、農業、軍事等方向的各類大學。教育在那個曆史時期是教導國民如何真正關心國家,懂得怎樣當家作主。而高等教育就承擔起社會政治思想宣傳和高文化素質人才的培養任務。那時期的高等教育資源基本傾向於建國前成立的院校的原有資源的整合和建設。如當時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是在原有“燕京大學”和“國立清華大學”等發展而來的。這些大學在原有的教師資源等軟件設備上都有一定的儲備。而工業、農業、軍事、醫學等方向的大學則是我國這方麵教育的短板,從師資到教學設備幾乎是從零開始。雖然,我國對相關院校投入大量精力,從留學國外的高級人才的引進到資金投入的加大等方麵做出了艱苦努力,但還是和其它學科有著巨大的差距。

自80年代我國的經濟改革開放以來,政府提出“經濟要發展,教育要先行”和“教育興國”等教育方針,高等教育經濟功能進入興盛時期。在學習借鑒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培養經濟管理人才和科技創新型人才是這個階段教學的重點。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改革是借鑒國外教育中方法,就是大力開展繼續教育的新的教育方式,教育已經從階段性教育拓展為終身教育的職業教育。電大教育、函授教育等新型教育方式彌補了階段性教育中人力和精力不足的問題。使得我國受教育年齡低齡化向大齡化發展開來。現在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於高等教育中的職業教育需求十分明顯,高等技術性人才成為企業和公司稀缺資源。政府大力支持職業教育資源的硬件的投入,讓職業教育和社會需求進一步接軌,加強校企合作。現在全國範圍內各地政府都為職業教育院校的建設和發展出台了相關政策並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傾斜。通過教育的合理布局和資源的科學整合,進一步明確教學方向和學校定位,推動了我國高等院校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