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教學中關於印象派音樂的情感表達
護花春泥
作者:袁靜
自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教育改革的熱點是創新素質教育,鋼琴教學是大學藝術教育的分支學科,它也剛剛進入到教育理論的行列。但是,僅僅從創新鋼琴教學的策略還不夠,還應從學生來考慮,讓學生有自己的創新思想,這是鋼琴教學工作者應注重的問題。啟發學生完成對印象派音樂的情感表達,是因為學生有了情感,才能建立自己對音樂的獨特認知,這樣也才能實現教學的創新。
一、印象主義藝術的發生和發展
一提到印象主義音樂,人們自然會想到法國偉大的印象主義作曲家克洛德·德彪西,想讓學生們更好地詮釋印象派時期的這些音樂,需要先從曆史時期進行了解。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這二十年是一段特殊的曆史時期,無論是曆史事件、社會意識形態以及人文內容的發展都體現著顯著的變化與革新。最初的印象主義就產生於這個年代的歐洲藝術界,它是一股創作的思潮,也是一種特殊的產物,同時也是一種文化趨勢。印象派藝術的產生體現了當時社會的進步和文化進一步融合。剛開始的時候,它起源於繪畫領域,緊接著對文學、音樂、雕塑和相關的一些藝術產生了影響。當時的歐洲出現了一種悲觀情緒,同時人們還表達著對以往的生活的反省,又對未來充滿了恐懼和焦慮。由於時代表現出來的因素,對傳統知識分子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有一定程度的顛覆,當時的藝術作品大都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的情感。音樂是一種文化存在形式,它也逃脫不了這種厄運,也被披上了這樣的外衣。審美特征上所表現出來的特征,在這個時期的音樂上都表現出了一些相似性。例如,那時的音樂在調式和調性上都發生了變化,已經突破了傳統的大小調,使用了多調性,同時還使用了一些歐洲的中古調式,那個時候的印象派音樂最主要的特點是對傳統觀念的顛覆,充分表達了對現時社會的不滿,還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西方人追求東方文化
對印象派這一藝術形式影響比較大的是來自東方的繪畫及藝術品。1850年左右起日本藝術在法國蔚為風尚,法國畫家馬內(Edouard Manet)及德尼(Maurice Denis)等人皆為之著迷並受到影響。1862年,在巴黎最時尚的裏弗利街(Rue de Rivoli)上經營了一間東方藝術品店,吸引了許多文藝人士光顧;1867年巴黎博覽會上展示了許多日本藝術品;此外,還有專供和風食物的俱樂部, 不僅備有筷子,用餐客人還可身著和服、手持日式扇拍照留念;由此可知當時法國人對東方,特別是日本文化的喜愛程度。
二十世紀初,巴黎有一種時尚,就是巴黎的上層社會開始喜歡東方的一些文化,他們開始欣賞中國的藝術品和音樂,東方文化對他們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例如,德彪西的《帆》中就有利用東方音樂的無聲音階創作的充滿東方蘊含的優美的旋律,這些音樂作品給人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應該能夠說東方文化為西方作曲家留下了很大的創作空間。有資料顯示,德彪西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得益於1889年的巴黎博覽會,因為巴黎博覽會上,他首次聽到了東方音樂。從這些可以說明,音樂是一種文化,其實是沒有先進和落後之分,也沒有優秀和劣等之分的,每個國家和每個民族的音樂,都是它們各自文化的一種代表,也都代表著各自的審美傳統和文化價值,它們中間存在的隻是風格的差異。所以,在鋼琴教學中,教師應該對學生加以引導,對印象派音樂產生一定的情感表達,對學生產生一定的靈感,使學生更加喜歡音樂,為鋼琴教學帶來便利。
三、印象主義藝術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