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師範院校學生專業技能培養的思考
護花春泥
作者:董良波
[摘 要] 本文通過解讀高師的師範類學生的培養方向,對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並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思考。
[關鍵詞]師範 專業技能 培養
一、高等師範院校音樂教育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1.文化素質相對較低
我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的本科生文化素質相對較低,這與高師音樂教育招生製度和生源質量有很大的淵源。由於高師音樂專業的報考生源過多重視音樂專業技能的學習,長期忽視文化課。並且由於多年以來的高校擴招,使得高校的入學門檻也隨之降低。因此,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在進校時,文化素質就要比其他專業學生差。而進校後,由於基礎較差、缺少興趣,再加上缺乏係統的文化課體係和科學的教學指導,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後,整體文化素質低於一般教育類專業。所以這樣一來直接導致對於一些音樂體裁和音樂教育缺乏學習能力。不能更好的領悟其中的內涵分析各類作品,影響學生的專業學習。
2.專業技能技巧掌握不牢靠或技術缺陷
由於更多學生麵臨文化難的現狀,所以也就導致一部分文化課好的學生在短時間內去補習各種音樂專業。同時各高校在不段擴招,也就參加了考學機會。這樣學生會有很大一部分進入大學。在他們高考前的專業學習過程中,例如聲樂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為了去達到所謂的專業性(比如很多學生覺得美聲就是要聲音很大,聲音靠後)去裝,去模仿唱歌時候就很做作,很不自然。失去了原有的規範性和專業性。再有在作品方麵一味的演唱大作品,完全沒有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則,沒有從自己特點出發,盲目的選擇作品,這樣很容易出現為了完成考試曲目和作品,沒有打好基礎就直接練習大作品。甚至會出現應付勉強的情況。這樣就會在短時間內達到一定的考試要求,也就隨之被錄取。可是其本身的專業技能的知識和能力,還遠沒達到應有的水平。
3.理論知識和音樂常識儲備不足
在入學前,學生過多重視音樂專業技能,忽略了更多的音樂理論的知識。音樂常識幾乎接觸的更少也就導致音樂方麵的修養不夠,入校後學生認為理論課不重要,上藝術學院隻要學好專業技能就可以,所以用大量時間來練習專業技能,對公共課以及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缺乏興趣和動力。在這種錯誤觀念的引導下,學生重技能,輕理論,對音樂專業理論知識的認識缺乏廣度和深度,而對其他方麵理論知識更是知之甚少。比如聲樂的學生,在演唱聲樂作品的時候特別是用正譜和演唱詠歎調時,對於譜子上的很多音樂術語例如:速度記號(Grave莊板,Lento慢板,Allegro快板等等),力度記號(p弱,f強,mp中弱,cresc加強,dim減弱等等),對於以上這些音樂術語不了解,導致歌唱時出現很多錯誤,沒有表現出作品本身表達的情感和音樂。有些學生也演唱一些歌劇中的詠歎調,可是有些學生根本不知道這首詠歎調選自哪部歌劇,此首作品是由什麼人演唱,在演唱時的場景及其故事背景,所表達的人物心情。這樣怎麼能演唱好作品呢?
4.教學實踐能力及自身能力較弱
由於上述幾點的匱乏,直接導致大部分學生的演唱水平和教學能力嚴重失衡。這也就是現在我們師範學生的一個教學宗旨“即能上舞台,也能上講台”還沒有完全的在學校的教育中展開實行的原因。其次,參加實習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文字書寫能力以及綜合運用各種知識技能的能力較差。課堂組織能力較差。在教學中,不能將自己所學的各種知識和組織課堂教學所需要的各種能力整合起來;不能在教學中邊彈邊唱,引導學生學習;不能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不能運用創新思維進行教學,組織學生進行創新活動等。
在中小學,音樂教師需要從事樂隊訓練、合唱排練、舞蹈隊訓練等課外活動的輔導工作。而在大學學習中,學生雖然學習了一些樂器,學習了聲樂和舞蹈,學習了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但是如何將所學的理論應用於實踐,如何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特點,根據不同孩子個體的差異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運用不同的教學模式來有效地指導各類訓練,許多畢業生對此還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這往往造成大部分學生沒有辦法順利接手學校各種音樂團隊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