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音樂學專業實踐育人課程設置研究
護花春泥
作者:侯新蘭
[摘 要] 地方院校音樂學專業的課程設置是影響專業發展的關鍵環節。課程設置必須符合培養目標的要求,它是地方院校培養目標在學校課程計劃中的集中表現,課程設置應該圍繞地方高校的使命、特點、市場需求、生源質量進行,麵向大眾、服務社會、突出地方特色,為培養合格的人才進行有益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地方院校 音樂學專業 實踐育人 課程設置
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指出:支持高校開展專業建設綜合改革試點,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師隊伍、課程教材、教學方式、教學管理等影響本科專業發展的關鍵環節進行綜合改革,強化內涵建設,為本校其他專業建設提供改革示範。2012年教育部、團中央等七部門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幹意見》,明確提出,各高校要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融入實踐育人工作全過程,把實踐育人工作擺在人才培養的重要位置。各高校在培養人才研究模式上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湖南理工學院音樂學院在實踐育人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中,學院上下掀起了教育教學改革的熱潮,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音樂學專業為湖南省重點專業(2006)、湖南省特色專業(2008),2012年被確定為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在專業綜合改革過程中,課程合理、科學的設置成為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現代課程理論之父”教育家泰勒在其經典著作《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提到設置課程和製定教學計劃是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而製訂任何課程都要回答的問題是:1、學校應力求達到何種教育目標?2、要為學生提供怎樣的教育經驗,才能達到這些教育目標?3、如何有效地組織好這些教育經驗?4、我們如何才能確定這些教育目標正在得以實現?這四個課程發展的經典問題:確認目標;依據目標選擇;組織學習經驗;最後評價目標達成的程度,為課程開發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為現代課程研究開創了範式。要實施課程重建與研發工作,每一位教師都需要參與課程的規劃,或者至少應該了解課程改革的宗旨和目標,因為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否則課程無法成為促進學院達成目標的有效工具。而概念重建理論所界定的課程認為課程不僅是書麵的文本,而是當下的行動,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構建與尋求意義的經驗與曆程,課程對於教師而言不在準確“實施”原定的計劃,而在於如何依據自己的理解將計劃改變為有意義的學習經驗。課程知識還包括在實踐中、情境中所衍發的知識,教師與學生應將課程曆程作為發現、探索個體經驗的旅程。作為一個有意識的個體,應該反省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對世界的看法與態度。因此實踐育人課程體係的整合與研發應該在繼承傳統優勢課程的基礎上,結合課程設置的內涵、社會需求,地方院校,生源的實際水平等進行。地方院校音樂學專業實踐育人一體化課程設置研究與探索是根據地方高校特點將社會實踐活動與組織課堂教學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與專業學習、就業創業、服務社會等結合起來。
地方院校音樂學專業學生就業既有其局限性又有其獨特的優勢。學院通過對市場需求的調查、對教師、畢業生和在校生、用人單位的訪談,確立了地方院校音樂學專業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掌握音樂學科基礎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具備較強的區域音樂文化實踐活動組織與策劃能力,能在學校、社會文化機關、出版及廣播、影視類、文化事業單位從事教育、演藝活動組織與管理、音樂評論與宣傳、音樂采編與合成、區域音樂研究與傳承等工作事項的社會音樂文化工作者。”在大力提倡和諧社會,注重精神文明建設的今天,社區、企業、事業等都需要有這方麵的人才,因此培養目標不僅定位為培養中小學合格的師資,而以就業為突破口,以市場的需求為依據注重培養學生音樂活動策劃與管理,音樂表演與組織,音樂的編輯與製作,音樂教育培訓以及管理,作為地方院校,傳承文化,促進地方區域音樂的研究也是其職責。根據培養目標規格,學院對課程設置進行了多次的修改和研發,研討,課程設置除了注重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以及基礎理論,音樂表現力外,特別是加重了對學生實踐能力——音樂事務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