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校美術類課程教學方式應具有多樣性(1 / 1)

高校美術類課程教學方式應具有多樣性

護花春泥

作者:劉子裕

[摘 要] 社會與經濟在信息化多樣化中發展,本筆者文認為美術教育也需要與時俱進,應該跟上時代的步伐進行多樣化教學嚐試與改革研究,也隻有這樣才能保證美術類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將來能為美好社會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學生 教學 積極性 藝術 興趣 欣賞

當今我國美術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原因是多方麵的,有市場經濟的影響也有一些人為因素。回顧20世紀,中國的美術教育領域當然有成功也有不足。

中國是很注重傳統文化的,因為中國有著曆史悠久的文化積澱,所以在美術課上大部分是傳統美術內容,使學生以美術鑒賞能力為基點,了解更多的中國文化。在傳統美術的教育過程,教師使用的方法也太單一,一般是灌輸和強製。本文筆者認為教育方式也應該與時俱進。

首先,我們的時代正在走向交互性時代。教學也可以從多角度達到教學目的。但作為美術老師除了培養學生的技能以外,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生活熱情,藝術悟性。我從如下幾個方麵來談教學方式。

1、真實課堂互動性教學。

老師是主體,學生也是主題體,意思是可以讓學生與老師共同主宰課堂。這樣完全可以把同學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課堂氣憤活躍起來。比如,上素描人體結構課時,可以叫一男一女同學到骨骼架旁邊作對比。使同學們自己熟悉的身影作為講解材料,枯燥的骨骼結構課程變得生動,他們當然無比興奮,肯定課堂就不會有人昏昏欲睡了。作為模特樣板的同學在被講解分析的同時,也會對課程有更深刻的印象,一舉兩得。

2、文化背景相結合方式。

文學素養和理解能力對學生繪畫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有很大的幫助。鼓勵學生平時一定要博覽群書,也要多寫東西,體裁可以不限。比如要欣賞和學習唐伯虎的作品《和圖》,就應該了解唐伯虎的生活時代背景曆史資料;不然領悟不到畫之精華。如米開朗基羅的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壁畫作品《最後的審判》,同樣你也要了解他那個時代的社會狀況、史實與故事,否則,你將無法對作品進行深入的了解。由於那些故事的神秘與生動促使學生們在課堂上也會聚精會神。

3、應用多媒體影像教學。

可以在課堂上播放一些國外的藝術作品和國內外教授的講座或談話錄核心內容。如藝術之都巴黎盧浮宮的珍品,還有畢加索談藝術,當然是原版的為好。放大的影像屏幕取代了以往大家所不能看清的黑板或掛圖,學生視覺係統感受到的是鮮豔的色彩,變化的線條,強有力的塊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上課積極性。但是這種課程需要把準備的材料進行編輯整理做成一個較完整的課件。因此在用這種方式教學前,需要做好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包括檢查與維護設備。

其次 ,從學生個體興趣方麵來談,自我興趣對於學習者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沒有興趣很難把一門學問掌握好。所以要引導學生將自己的藝術興趣帶進課堂,讓同學們來分享自己的創作情趣,同時相互影響,激發全班同學的創造性。可從以下幾點來嚐試。

1、善於鼓勵與欣賞學生。

鼓勵和欣賞學生有個性的作業畫麵,支持他們與眾不同的畫法,哪怕隻是一個局部,從而喚醒其潛在的審美感覺。在語文或英語課堂教學時,學生造句能用一個優美的詞語都能得到老師的讚揚而信心倍增,學習繪製美術作品同樣是可以的。教師們的鼓勵與讚揚能給課堂教學創造某種輕鬆的氛圍,也有利於同學們大膽的發揮與表達各自的思想創意。每個同學都有自身的閃光點,教師的態度可使之輝煌也可使之熄滅。換句話說,其也就是學生的一些靈感,正確引導可讓它充分發揮,必然就會取得一定的成績。

2、把握學生興趣促進教學。

來自全國五湖四海的學生,每個學生的出生經曆與愛好都不同,可以把握他們的興趣愛好去教學。比如有些學生喜歡玩網絡遊戲,那遊戲上的人物就可以成為他的創作題材或主體。有些人喜歡足球,那麼足球就可以成為他的作品素材。相對於強製性題材創作教學來看,必然更能調動學生創作的積極性。

總而言之,條條道路都是通羅馬的,以上教學方法都是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美術技能和藝術的真諦。本人的此段文字僅僅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對廣大師生有益。

參考文獻

[1]曾潤.繪畫作品[J].藝術百家2012

[2]曾潤.素描藝術中的造型因素研究[J].藝術科技2013

[3]陳麗霞,龍湘平.走出誤區麵向未來-談藝術設計專業水分教學[J] .美術大觀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