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情深韻雅展風流(1 / 3)

情深韻雅展風流

雅韻三湘

作者:江正楚

春宵細雨,和風撲麵。紅色劇院喜氣洋洋。一出湘劇高腔《拜月記》,唱響周末晚會,贏得了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這掌聲激起我心中許多美好的記憶、回味和殷切期待。

大學期間,嶽麓山下,怡同學少年,意氣風發,一心苦讀,不問私情。即將畢業之時,一個星期天,三五摯友,路過一家電影院,其時正放映戲曲片《拜月記》,幾個人花了幾毛錢,進去一看,湘劇高腔戲,才子佳人,神采奕奕,讓人眼前一亮。沒想到,觀賞之餘,幾個大男人,居然相與戲謔:“小鬼頭,你的春心動也!”“大鬼頭,你的春心動也!”奇怪,時隔不久,我真的“春心動也”!

畢業後,我長期在省直文化係統工作,“文革”之前和“文革”之後,分別多次觀看徐紹清、彭俐儂、廖建華和左大玢、王永光、賀小漢、李開國等主演的《拜月記》。他們是湘劇名角,麵對麵地觀賞他們的舞台藝術,比之看電影,自有別樣的深刻感受。其形神猶在眼前,其音韻不絕於耳。

湘劇高腔《拜月記》是中國古典戲曲繼承和發展的瑰寶。其劇情源於元代戲劇泰鬥關漢卿創作的雜劇《閨怨佳人拜月亭》。《拜月亭》四折關目:“走雨奇逢”“遇父拆鸞”、“拜月相認”、“文武團圓”,都是經過經心剪裁和安排的傳奇性情節。元末施惠將其改寫成南戲《拜月亭記》(又名《幽閨記》),內容大為擴充,關目達四十出。這是有劇本流傳下來的元末明初幾部南戲名劇之一(其他如《白兔記》《荊釵記》《琶琶記》等),並為後來發展起來的昆曲及湘劇等許多地方劇種所繼承,成為傳統劇目。建國前,湘劇傳統整本戲《拜月記》早已失傳,僅保留《搶傘》《請醫》《拜月》三折,《搶傘》《拜月》常演不衰。1956年,湖南省文史館員、教育家朱少希,以《搶傘》《拜月》為基礎,參照雜劇《拜月亭》,南戲《幽閨記》,改編為湘劇高腔整本戲《拜月記》,由湘南省湘劇團排練,先後在長沙、武漢、鄭州、石家莊、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南昌等地演出,轟動一時,受到熱捧,並為其他劇種植所移植。1957年,湖南高腔《拜月記》由上海江南電影製片廠拍攝成戲曲片,為廣大觀眾所喜愛。除“文革”時期,湘劇高腔《拜月記》曆來盛演不衰。1986年9月參加在香港舉辦的首屆“中國地方戲曲展”,受到港澳同胞的高度讚揚。

湘劇高腔《拜月記》是中國傳統戲曲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精品,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趣味性。人見人愛,賞心悅目,美不勝收。

其一,故事生動,內涵深刻。

“戲曲者,以歌舞演故事也。”(王國維語)《拜月記》演了一個什麼故事呢?一個動人心魄的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宋朝末年,番兵侵犯中都,狼煙四起,人喊馬嘶。在逃難中,窮秀才蔣世隆尋呼失散的親妹子瑞蓮,巧遇兵部尚書王鎮之女王瑞蘭,互相扶持,患難與共,結為夫妻。尚書夫人王氏亦因尋呼瑞蘭,巧遇瑞蓮,收為義女,結伴同行。戰亂平息,歸途中,蔣世隆臥病招商店,瑞蘭悉心照看。不料王鎮路過駐馬於此,遇瑞蘭知其自行婚配,十分惱怒,嫌棄窮秀才,強行將瑞蘭帶走;後與王夫人、瑞蓮相逢驛館,一同回到家中。月夜,瑞蘭思念世隆,到花園拜月禱告,被瑞蓮窺見,兩人在調笑鬥嘴中知其原委,互訴衷腸,姐妹又成姑嫂。三年後,世隆高中狀元,因朝試兩卷同名,改名蔣興;王鎮亦升為相國,奉聖上恩旨,欲招新科狀元蔣興為婿,瑞蘭、世隆互隔音訊,隻念舊情,堅守盟誓,均抗命不從。後因相國宴請,兄妹重逢,終得夫妻團圓。

這個故事,情節一波三折,情感交織,有如長河滾滾,波浪起伏,流光溢彩。這不是一般的男歡女愛、一見鍾情的鳳情韻事,而是藐視世俗,患難相交,重情重義,堅貞純樸的愛情詩篇。瑞蘭與父親王鎮之間思想性格的矛盾衝突是全劇的主軸,悲歡離合的中心情節是圍繞這個主軸展開的,而瑞蘭與世隆之間的恩愛則是貫穿全劇的情感線。在劇中,兵荒馬亂的歲月,生離死別的境遇,封建製度的枷鎖,與人物的性格命運緊密相連,既牽動著社會生活的神經,又浸入到人物內心世界的深處,具有超越時空的豐富內涵和深刻意義。它不僅真切地表達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願望,從曆史的角度,評擊了謙貧愛富的思想,批判了封建道德觀念,放射出強烈的思想光芒,而且對今日之世風也有清神醒惱的作用。放眼現實,愛情婚姻常為金錢私欲所玷汙,嫌貧愛富,追求虛榮,喜新棄舊何其多矣!包“二奶”,養“小三”,不雅風波何其多矣!朝秦暮楚,逢場作戲,“臨時夫妻”何其多矣!這是一種社會的病垢,精神的墮落。相比之下,王瑞蘭和蔣世隆堅貞純樸的愛情婚姻是何等珍貴!

其二:人物清新,性格鮮明。

《拜月記》劇中人物不多,無論主次,形象清新,各具神采。特別是王瑞蘭,大膽堅貞,深情執著,性格鮮明,栩栩如生,是湘劇舞台上一個不可多得、光彩照人的藝術典型。

王瑞蘭的性格是在與環境的衝突中形成的,是在人與人的衝突中和自身的內心衝突中表現出來的。王瑞蘭出身於高貴門第,是兵部尚書的千金小姐,蔣世隆不過是一個普通的窮秀才,在當時的社會,他們是很難結合的,但戰火使他們偶然相遇,在兵荒馬亂社會環境的衝突中,他們成了患難之交。王瑞蘭說:“幸喜今朝遇著你,幸喜今朝遇著你,危難作伴仗提攜。”蔣世隆回應:“危難中休容氣,顛危相遇應扶持,顛危相遇應扶持。”這就為王瑞蘭衝破封建桎梏,傾心相愛,大膽堅貞,深情執著的性格成長,奠定了真實感情的現實基礎。她深感蔣世隆是一個“忠誠君子”,十分仰仗,但“羞人答答口難開”,便借金釵說話,轉達情懷,自許終身。二人海誓山盟:“那時節你我永不分離”。患難中,彼此相愛,自主成親,這個行動的本身就是對封建社會“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觀念的大膽否定。王瑞蘭與父親王鎮之間的思想衝突,強烈地表現了她大膽追求自由,失誌忠於愛情,並與封建勢力進行鬥爭的堅強意誌。王瑞蘭與蔣瑞蓮姐妹之間的衝突和他內心的衝突互相交織,充分展現了她深情執著的懷抱和風情萬種的儀態。大膽堅貞而溫柔敦厚,深情執著而純樸自然。對她而言,所謂“大家閨秀”的風範就是純情少女追求自由、忠誠純正的本色。她的大膽堅貞和深情執著是水乳交融的。招商店,貧窮之時不舍蔣世隆,回家後,寶貴之中不忘蔣世隆,強招贅,威武麵前不棄蔣世隆。不管是窮秀才,還是狀元郎,她愛的隻是患難之交、有情有義郎君蔣世隆。什麼名分,她沒有放在眼裏,連“父命”“聖旨”也奈她不何!她的不舍、不忘、不棄,都是她那本真純正性格的自然流露。情深誌愈堅,誌堅更情深,真可謂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王瑞蘭不愧是女中俊傑,一代風流。“這一個”藝術典型必將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