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地震預報困難大(3 / 3)

地震預報的探索和期望

當然,美國地質調查局的一些觀點也許不會被中國研究人員認同,例如“在可預見的未來他們(科學家)不知道如何預報,並且也不打算知道”。相反,中國有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對於地震來講,現在不可知是正確的。未來不可知,那就是錯誤的。未來有多遠,則要看研究人員的探索,而且世界上也有相當多的科研人員在利用各種設備、技術和地震前兆進行地震預報研究。如果有突破,則這樣的成果當然有助於人們防震救災。

中國研究人員一直在對地震進行中長期的監測和研究,在這個方麵已經有一些成果。例如,中國已經對1976年5月29日雲南龍陵7.5級地震、1976年8月16日四川鬆潘7.2級地震和1976年11月7日四川鹽源6.7級地震成功進行了長期預報,隻是沒有做出短臨預報。

目前,中國地震專業人員認同地震還不能預報,但是也在繼續做地震監測的工作,這實際上就是在探索地震預報。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來,中國已在70多次中強以上地震前記錄到1000多條地震前兆異常,可歸為10大類,即地震學、地殼形變、重力地磁、地電、水文地球化學、地下流體(水、汽、氣、油)動態、應力應變、氣象異常以及宏觀前兆現象。

近幾年,尤其是汶川地震後,專業人員提出了一些新的監測地震的技術和方法,如光纖傳感技術、電磁波、次聲波、大地微動等,其中有一些技術獲得了專業界的重視。

例如,光纖傳感技術具有長距離遙測、耐惡劣環境(可耐500℃以上高溫)、靈敏度高、易於聯網等優點,因而被視為可能是目前最好的地震監測手段,一旦在地震帶附近建立起永久的可以監測地震的光纖傳感器網絡,就可以及時監測地下的異常情況,對可能發生的地震發出預報,最大可能地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現代信息技術是由信息的采集、傳輸和處理技術組成,因此傳感器、通信和計算機技術成為信息技術的三大支柱。光纖傳感器的優點決定了它在地震監測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光纖傳感器具有抗電磁幹擾和原子輻射、重量輕、體積小、絕緣、耐高溫、耐腐蝕等眾多優異的性能,能夠對壓力、溫度、振動、聲場、折射率、加速度、電壓、氣體等各種參數進行精確測量。同時,由於光纖傳輸損耗低、頻帶寬,使得光纖傳感器在組網和傳輸距離方麵比傳統的傳感器有更大的優勢。

更重要的是,光纖傳感器可埋入溫度高達250℃以上的地層深處,可監測距離達數百千米的地下深處,可用於檢測地震波、地質板塊內部應力、溫度、位移和傾斜、地下流體壓力、地下磁場等地下物理量的動態變化。

此外,研究人員認為,對地震前各種形式、不同頻段的電磁波輻射的異常信息的研究可預測地震,特別是對短臨預測有一定的意義,但從儀器、觀測到分析、研究都有待進一步完善。

當然,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另一種觀點也對中國有啟示。他們認為,要致力於通過提高基礎設施的安全等級來長期減弱地震的危害性。今天,如果我們不能在地震預報上獲得突破,也隻能提高建築物的抗震級別,並遠離地震好發地區建造家園,這樣做更能挽救生命。

地震預報是否有意義以及未來是否有突破,誰也沒有答案。但是法布爾的話最有啟示意義:不管我們的照明燈燭把光線投射多遠,照明圈外依然死死圍擋著黑暗。我們的四周都是未知事物的深淵黑洞。我們都是求索之人,求知欲牽著我們的神魂。就讓我們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移動我們的提燈吧。隨著一小片一小片的麵目被認識清楚,人們最終也許能將整個畫麵的某個局部拚製出來。

地震預報何嚐不是如此!

【責任編輯】張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