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地震預報困難大(2 / 3)

其次,人類對地質觀察的知識和數據積累並不全麵和係統,人類掌握的地震記錄和數據並不多。第三,人類對地球構造運動的理解還不成熟,認識才剛剛開始。即便有一些經驗和知識,也是此一時的知識和經驗,不能應用於彼時,如海城的預報經驗無法用於唐山地震,也不可能完全應用於今天的汶川和蘆山地震,但卻有參考價值。地質研究人員認為,從地質學的角度考慮,作為一種地質現象,地震發生前一定會有許多前兆,對地震前兆掌握得不夠多、不夠準,是目前無法預報地震的核心問題。

其實,地震的難以預報主要在於短臨預報,另外的一些因素也加大了短臨預報的難度。例如,預報必須有比較精確的時間,如一天至一周,不能再長。二是要有比較明確的範圍,範圍越明確和越小,越好防備,也越不容易引發大範圍的社會恐慌。三是要預報出較準確的震級,才有利於人們提前預防。

上述方方麵麵的因素決定了地震在今天是無法預報的。既如此,公眾最普遍的一種說法是,地震不能預報,要地震局幹什麼?當然,回答這點也不難。地震局對科研人員的工作已經有長篇描述,如開展地震數值預測理論與方法研究,對中期和長期地震危險趨勢做出定量化的預測,開展地震前兆機理研究,開展對構造活動、地震過程的觀測方法研究等。簡言之,地震局可以在地震時監測各項地震的指標,進行震級評定,震後災害預測等,雖然不能提前預報地震,但是可以對地震記錄、分析,為後人提供地震的資料和信息。

地震不能預報,但能預警

雖然目前地震預報被視為是不可能的,但是地震預警則是可能的。地震預報與預警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地震未發生前進行的預測,後者是在地震發生後的預警。

現在,中國、墨西哥和日本等一些國家都能對地震進行預警。地震發生時,一般是破壞力較小但速度較快的地震波(垂直晃動的縱波,簡稱P波)先活動,接著就是破壞力大但速度慢的地震波(水平晃動的橫波,簡稱S波)活動。縱波的傳播速度大約6千米/秒,但震動相對較小;橫波傳播速度大約4千米/秒,但破壞力大,是大地震時的主要殺手。利用震中附近監測儀器捕捉到地震縱波後,快速估算地震參數並預測地震對周邊地區的影響,搶在破壞性橫波到達震中周邊地區之前,通過通訊和媒體發布預測地震強度和到達時間的預警信息,人們可以得到幾秒到十幾秒的寶貴逃生時間,可減輕人員傷亡和災害損失。

2012年3月20日,墨西哥南部格雷羅州發生地震,該地距首都墨西哥城有322千米,地震發生後地震波從格雷羅州的震中位置傳到首都墨西哥城約需45秒鍾。墨西哥地震局也利用這個時間差進行了地震預警。

4月20日蘆山地震後,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稱該所成功地發布了預警信息。預警信息是在地震發生後的第5秒發出的,地震波從蘆山震中傳到雅安城區需要十秒,因此讓雅安城區獲得了5秒預警;地震波從蘆山震中傳到成都需要33秒,因此為成都贏得了28秒的預警。

地震預警的作用有多大呢?現在大多是理論的推測。中國地震研究機構的理論研究表明,如果預警時間為3秒,可使人員傷亡減少14%;如果為10秒,人員傷亡減少39%。預警時間短暫(1~5秒)可以就地緊急防災,做好心理準備;預警時間較長(10~20秒),可以進行人員疏散,並盡快關閉城市供電、燃氣、化工設施、手術室等,啟動應急措施。

此次蘆山地震的預警對雅安和成都等地的人們躲避地震的傷害起了多大作用,還需要震後的研究來評估。但是,現在也有研究人員認為,地震預警的作用有限。即便在震中正上方有一個監測儀,檢測到了地震第一波震動的P波,當P波傳導到監測儀時已經過去了兩秒,要想通過這次震動來判斷地點和震級最少需要3秒。就算即時發布,此時S波也已傳導了約20千米,人們收到預警信息後當然可以馬上處理燃氣、供電等,但按每秒計算減少多少人員傷亡的數據隻是理想的推算,現實並沒有那麼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