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現代林農複合經營初探(1 / 2)

現代林農複合經營初探

林業水利

作者:周冠

中國的農業起源丁森林,從來就是以林農結合的形式發展至今,林農複合經營模式的發展曆史在北魏《齊民安術》中就有記載,記載的是桑園間作的經驗。從人類曆史義明的發展史可將其分為三個階段:原始農業複合經什階段、傳統農業複合經營階段、現代農業複合經營階段。

現代林農複合模式始於商品生產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直至當前巾場經濟條件下的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保護牛態的同時追求合理利用資源、開拓開發資源、爭取資源永續利用等。

林農複合經營、人們義稱為農用林業、混林農業或林農業。混林農業是指於同一土地上在空間位置上與時間順序上,將多年生木本植物與農作物或家畜動物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所有土地利用係統的集合。在這些係統中,木本成分與非木本成分之間必然存在明顯的生態學和經濟學的相互作用。

中國是進行林農複合經營最早最富於成就的國家之一,農家早就有林農間作的豐富經驗,隨著農業與林業的發展,林農複合經營的技術也不斷進步,將會在21世紀有更廣闊的發展前途。

一、林農複合經營的意義

發展林農複合經營,在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上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1.進行林農複合經營在山區既可獲得糧食義可發展商品經濟。山區因山高坡陡,糧食生產十分困難,加之商品經濟不發達,難以擺脫貧閑其根本出路是打破封閉的自然經濟,改傳統林業的單一生產結構為多產業結構,因地製官利用林地、灌叢地套種間作,生產更多的糧、油、瓜果、茶、菜、藥、雜的大量商品,甚至牛產一些出口創彙的產品,大大增加經濟收入。這樣也就有了發展加丁業的基基礎。我國山區現在已建立了大量的經濟溝,林農牧果副綜合發展,使農民得以脫貧致室,就是進行林農複合經營的結果。

2,有些平原區,如雲、貴、川等省的一些壩子,人多地少,僅種糧食很難脫貧。如能進行林農複合經營,則可以在立體種植情況下,對空間多層利用。如北方的林一糧一食用菌等。在同一塊地上於不同層次的空間生產多種產品、大大提高了單位麵積的產值。在一個小小的庭院,種上果樹、瓜類與葡萄,樹間種菜,棚下種約材,菜葉和雜草還可養兔,不但可以不斷吃到鮮菜、鮮果,而臣還有一筆不少的收入。

3.農田配置上完整的防護林帶,在幹熱風嚴重的黃淮海平原,會很好地減免幹熱風的危害。如能進行泡桐或棗樹與作物間作,則增產的效果更為明顯。

4.發展林農複合經營,是以短養長,解決育林資金。擴大林業生產的重要途徑、在幼林地上間種農作物與經濟作物,能夠以耕代撫,在提高糧食產量的同時,可以加快林木生長,既可減少營林支山,義可在短期內得到一些效益,較好地解決育林資金。我同南方山地杉糧間作就是這樣一類普遍應用的經營方式。

5,林農複合經營是改善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的有效措施。建立林農複合經營係統,可以改變因樹種、作物單一,而過分消耗地力的狀況。該係統中的樹木之枯枝落葉所含養分可以歸還土壤。在林地上間作的農作物,由於林木保護可以有更好的生育環境,而且林木的水上保持作用,使土壤不會退化。由林農多物種構成的係統,食物鏈更為複雜,這樣可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也就能提高生態係統的穩定性。

6.開展林農複合經營,能充分利用農村的剩餘勞動力。林農複合經營係統需要集約化經營管理。由於該係統既有種植業。又有養殆業,還需利用複合係統中原料開展就地加工,這樣就需要較多的勞力,可以使較多的農利勞力就地“消化”,使鄉村繁榮。

二、林農複合經營模式的類型

通常根據林農複合纖營的經營目標、組成和功能的不同,可將其分為四大類,即林—農複合型、林—牧(漁)複合型、林—農—牧(漁)複介型和特種農—林複合型。

1、林—農複合型就是在同一土地單位上,通過時間序列、空間培植,進行結構搭配,相繼把林木與農作物結合在一起的種植方式從經營的目的不同組成比例的輕重又可將共分為以林為主、以農為主,林農並舉:種經營模型。八十義可細分成:林農間作,型一即林木與農作物混合種植的經營方式,例如:農桐間作、棗糧間作、果農間作;緣籬型一在農田、庭院周圍種植綠籬,既起美化作用、又有保護果園的作用;農田林網型一在我國:北和沿海的平原農區廣泛采用農田林網型,能有效地改善農田小氣候,抵禦風沙、台風、幹熱風、寒露風等自然災害。同吋,還可以提供木材、薪材以及經濟林產品;林農輪作型一把農作物與林木在同。塊土地上進行輪換樸植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