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我的叔叔於勤

莫泊桑寫的這篇小說,通過菲利普夫婦隨著其兄弟於勒生活境況的變化而表現出來的反複無常的態度,形象地反映出資本主義社會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赤裸裸的金錢關係。

(基礎知識)

一、詞彙

別墅:在郊區或風景區建造的供休養用的園林住宅。如“甚至計劃到要用這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

倒楣:遇事不利,遭遇不好。如“已經夠倒楣的了,要是被那個討飯的認出來,這船上可就熱鬧了”。

襤褸:衣服破爛。如“一個衣服襤褸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開牡蠣”。

糟蹋:浪費、損壞。如“據說他當初行為不正,糟蹋錢”。

文雅“言談舉止溫和有禮貌。如“她們的吃法很文雅”。

恭維:為討好而讚揚。如“父親客客氣氣地和船長搭上話,一麵恭維,一麵打聽有關他職業上的事情”。

闊綽排場大,生活奢侈。如“聽說他在那邊闊綽過一個時期”。

賠償:因自己的行為使他人或集體受到損失而給予補償。如“希望能夠賠償我父親的損失”。

狼狽:原指兩種動物,後來形容困苦或為難的樣子。如“父親神色很狼狽,低聲嘟噥著”。

二、語句語法分析

1.明天我就動身到南美去作長期旅行。”

這是一個連動句。連動句就是用連動短語充當謂語的主謂句。連動句的特點是:謂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詞或動詞短語充當,這些動詞或動詞短語之間沒有語音停頓,在書麵-上沒有逗號來斷開它們;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意義上的關係,連接起來共同陳述主語。上麵這個連動句的語法分析是:(明天)塵就動身到南美去作長期旅行。

2.父親忽然看見兩位先生在請兩位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蠣。”

此句中的賓語是由兼語短語充當。句子的劃分是:父親(忽然)看見兩位先生在請兩位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

3.我給了他十個銅子的小費。”

這個句子的動詞謂語“給”後邊有兩個賓語,一個是“他”,一個是“小費”。

4.“我總認為這個青年之所以不再遲疑而下決心求婚,是因為有一天晚上我們給他看了於勒叔叔的信。”

這是一個倒裝的因果複句,為了強調“結果”,把表示原因的分句放在後邊。

5.一個法國人隻要航行兩點鍾,就可以到一個鄰國,看看這個國內的民族,並且研究一下這個不列顛國旗覆蓋著的島上的風俗習慣。”

這是一個三重複句。複句層次的劃分和層次關係的說明是:一個法國人隻要航行兩點鍾,(條件)就可以到一個鄰國,(承接)看看這個國內的民族,(遞進)並且研究一下這個不列顛國旗覆蓋著的島上的風俗習慣。

(重點難點)

一、結構

這篇小說根據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我小時候”到“那會叫人多麼驚喜呀”):寫菲利普一家人盼望於勒回來。

第二部分(“父親的弟弟於勒叔叔”到“覆蓋著的島上的風俗習慣”):寫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由“恐怖”轉為“希望”的思想變化情況。

第三部分(“哲爾賽島的旅行成了我們的心事”到“後來大家都不再說話”):寫菲利普夫婦麵對已淪為窮水手的弟弟於勒,態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第四部分(“在我們麵前”到“以免再遇見他”):寫菲利普夫婦設法避開於勒。

三、寫作方法

這篇小說運用對比手法,突出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小說先寫菲利普夫婦急切盼望在美洲發了財的於勒回來,以改變他們拮據的生活,後寫他們發現已經回來的於勒是一個又老又髒的窮光蛋時,感到無比驚恐,視同災難,避如猛虎。對比描寫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態度變化,表現了他們冷酷、自私、虛偽的思想,反映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純粹的金錢關係。

情節是作品的骨骼,細節是作品的血肉。細節描寫,是指文藝作品中對人物某些細小的舉止行動或對細微事件的描寫。一個典型的細節描寫往往超過一大篇籠統的敘述。細節描寫是突出形象的重要手段。《我的叔叔於勒》,這篇小說中有許多生動逼真的細節描寫。例如“我父親突然好像不安起來,他向旁邊走了幾步,瞪著眼看了看擠在賣牡蠣的身邊的女兒女婿,就趕緊走來”,這個細節描寫,展示了人物驚恐的內心世界。又如“我父親臉色早已煞白,兩眼呆直,啞著嗓子說”,這個細節描寫,反映出人物異常的神情和恐慌的心態。再如“父親神色很狼狽,低聲嘟噥著”,“母親突然暴怒起來”,這兩段細節描寫,展現出人物如遇虎狼的驚慌、怨恨的情態。

25.曹劌論戰

本文記述了曹劌向魯莊公獻策,並在長勺之戰中幫助魯莊公采取正確的戰略,終於戰勝強齊的史實。

(基礎知識)

一、詞彙

1.實詞

(1)動詞

伐:砍伐、討伐、攻打,文中指攻打。如“十年春,齊師伐。”

謀:計策、計謀、商量、打算,文中指打算、考慮。如“肉食者謀之”。

克:能夠、勝任、完成、戰勝,文中指戰勝。如“彼竭我盈,故克之”。

安:安定、安放、設置,文中指安定。如“衣食所安,弗敢專也”。

(2)形容詞

鄙:輕視、鄙陋、庸俗,文中指鄙陋(目光短淺)。如“肉食者鄙”。

忠:忠誠,文中指盡心盡力。如“忠之屬也”。

竭:完、盡。如“彼竭我盈,故克之”。

(3)名詞

獄:監獄、訟事,文中指案情。如“小大之獄”。

轍:車輪碾過地麵留下的痕跡。如“下視其轍”。

軾:設在車前供人憑靠的橫木。如“登軾而望之”。

2.虛詞

(1)代詞(文言代詞分為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代詞在現代漢語裏屬於實詞,而在文言裏屬於虛詞)

其:他的、他們的、它的、它們的,文中指他的。第三人稱代詞。如“其鄉人曰”。

之:他、他們、它、它們。文中指他。第三人稱代詞。如“公與之乘”。

(2)介詞

以:拿、把、用、憑借、因為,文中作“拿”解釋。如“必以分人”。

於:在、對、從、被、比,文中指在。如“戰於長勺。”

(3)連詞

而:可以連接詞、短語和句子,表示多種關係。連接動詞短語,表示承接關係,可不譯。如“登軾而望之”。

則:做連詞,表示條件、承接、轉折、假設關係。連接詞和短語,表示承接關係。如“戰則請從”。

3.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的靈活運用。常見的是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的活用。

(1)名詞的活用

福神,“福”名詞活用作動詞“賜福保佑名詞活用做動詞,是說名詞臨時具有動詞的特征和作用。判斷名詞是否活用做動詞,可以從名詞所處的位置上看。如果原來意義上的名詞做了謂語.就可以判斷抆個倒襖用做動宿上麵這個句子中“福”,處在謂語的位置,所以判斷它是名詞活用為動詞。

(2)動詞的活用

如果一個句子裏麵的動詞,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義,又處在句中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那麼這個動詞就可能活用為名詞。

伏懼有伏焉,“伏”處在賓語的位置上,是動詞活用做名詞“伏兵”。

二、語句語法分析

1.夫戰,勇氣也。”

這是一個判斷句。譯成現代漢語是:打仗靠的是勇氣。古代漢語中的判斷句,是以名詞或名詞短語做謂語表示的。常見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主語後麵用“者”表示停頓,謂語後麵用“也”表示判斷,形式為“……者……也”;另一種是主語後麵不用“者”,隻在謂語後麵用“也”,形式為“……,……也”,“夫戰,勇氣也”正是這一種。

2.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這是一個省略句,“必以情”後邊省略謂語“處理”。現代漢語的句子一般不能省略謂語,而古漢語句子卻有一些省略謂語的,閱讀時要根據主語和上下文把謂語補出來,以便完整地理解原文。

3.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這是一個省略句必以分人是必以之分人一定要年它分給別人“以”後邊緊跟著動詞,有時省去介詞賓語。士漢語的動詞賓語和介詞賓語都可以省略,補出賓語要聯係上下文並依靠推理方法。

4.何以戰?”

這是賓語前置句,“何以”是“以何憑借什麼)。疑問代詞“何”做賓語,賓語被提到動詞前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