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難點)

一、結構

本文短小精悍,按時間順序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魯國的戰前準備工作。

第二部分(第2段記敘長勺之戰的過程。

第三部分(第3段):寫曹劌論述魯國在長勺之戰中取勝的原因。

二、內容

“長勺之戰”是弱國戰勝強國的一個典型戰例。重點要理解魯國取勝的原因,根據課文內容,可以概括為四點:

1.取信於民,為民辦事,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2.充分做好戰前準備,選擇有利戰機:“夫戰,勇氣也”“齊人三鼓八魯國廣鼓之”“齊師敗績”。

3.進行周密的調查研究:“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4.抓住反攻時機彼竭我盈,故克之。

三、寫作方法

本文旨在表現曹劌的“遠謀”,緊扣“論戰”來寫,對曹劌的言論寫得詳細,而對無助於表現曹劌思想的事寫得簡括。這樣剪裁,使文章敘事清楚,詳略得當,突出了主題。

文章前後照應。如第一段“肉食者鄙”與第二段的“公將鼓之”“公將馳之”,第三段“公問其故”,互相照應,說明魯莊公的“鄙陋”,反襯出曹劌的“遠謀”。

文章語言極其精練,如曹劌指揮長勺戰鬥說的話,隻用“未可”“可矣”四個字,但是卻有力地反映出他的智謀。全文雖然隻有二百多個字,但卻是一篇很有價值的軍事論文,也是一篇言簡意明的散文。

26.陳涉世家

《陳涉世家》節選自《司馬遷史記》。節選的這部分記敘了陳涉起義的原因、經過和起義後的浩大聲勢,表現出了陳涉在反對秦王朝暴力統治的鬥爭中所發揮的作用。

(基礎知識)

一、字詞

1.通假字

(1)“為天下唱”,“唱”通倡導同音替代。

(2)“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適”通“謫流放、調去,形聲字聲旁互相替代。

將軍身被堅執銳,“錸”通“披穿著”,形聲字聲旁互相替代。

2.詞類活用

(1)名詞的活用

名詞活用為動詞。判斷名詞是否活用為動詞,可以從名詞所處的位置上看。首先看原來意義上的名詞是否做了謂語。其次,看原來本是名詞的詞是否處於補語之前。再者,看原來是名詞的詞是否後邊還有名詞,這個後邊的名詞是否有可能是賓語。如果這種推論成立,那麼前一個名詞就能活用為動詞了。此外,“所”後邊、副詞和助動詞後邊的名詞也可能活用為動詞。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王”名詞活用為動詞(稱王),“王”,這個名詞處在謂語的位置上。

“尉果”,“笞”本為名詞鞭子,後邊有名詞做了賓語,“笞”就活用為動詞了。

“置人所魚腹中”,“罾”本為名詞魚網,處在“所”的後邊就活用為動詞了。

(2)形容詞的活用

形容詞如果處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它的前頭或後頭有謂語動詞,那麼這個形容詞就當做名詞用了。

“將軍身被堅執銳”,堅(堅固的鐵甲)和(銳銳利的武器)是形容詞用做名詞,充當謂語動詞被(披和“執”的賓語,兩個形容詞都具有了名詞的特征。

形容詞使動用法是形容詞帶上賓語之後,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就具有了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二、語句語法分析

1.陳勝者,陽城人也。”

這是一個判斷句,主語“陳勝”後邊用“者”表示停頓,謂語“陽城人”後邊用“也”表示判斷。

2.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這是判斷句,句中的“乃”可譯為“是”。

3.上使外將兵。”

這是省略句,也是兼語句。句中謂語“使”後頭省略兼語“之扶蘇)。句子成分劃分是:上使外將兵。

這是一個二重複句。複句層次劃分和層次關係說明是:今誠以吾眾詐稱公子扶蘇、項燕,(承接)為天下唱,(假設)宜多應者。

(重點難點)

一、結構

按照事件的發生、發展為順序,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陳勝青年時代的遠大誌向。

第二部分(第2段)寫陳勝、吳廣共同策劃起義並為起義作輿論準備工作。

第三部分(第3段)寫陳勝、吳廣發動起義到建立張楚政權的經過。

有抱負:“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有膽略:“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有智謀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以東”“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

敢於藐視權貴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勇於取勝乃立為王,號張楚。

三、寫作

描寫人物語言、神態、行動以及處事方法,簡潔概括。寫陳勝的語言,如“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簡潔的語言,反映出人物的膽略和氣概。寫陳勝、吳廣殺尉動作,“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並殺兩尉”,兩句話,五個動詞連用,人物形象躍然紙上,表現出了陳'、吳殺尉的快速利落的情態。

27.黃生借書說

《袁枚黃生借書說》,“說”是一種文體,可以議論,或記事。此篇屬於議論文。作者就黃生借書一事,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並勉勵黃生努力創造條件,奮發讀書。

(基礎知識)

一、詞彙

1.實詞

(1)動詞

授:給予、傳授,課文中指借給。如“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慮:思考、謀劃、優慮,文中指憂慮。如“必慮人逼取”。

俟:等待。如“姑俟異日觀雲爾”。致:送到、表達、達到、求得,文中指買到。如“家貧難致”。

(2)形容詞

專:專一、獨用、掌握、占有,文中指專一。如“然後歎借者之用心專”。素:白色、白、質樸,文中指白色。如“素蟫灰絲時蒙卷軸”。

2.虛詞

(1)代詞

“代詞”在現代漢語裏屬於實詞,而在古代漢語裏屬於虛詞。

餘:我,第一人稱代詞。如“餘幼好書”。

予:我,第一人稱代詞。如“今黃生貧類予”。

其:他的(他),第三人稱代詞。如“其借書亦類予”。

是:這樣,指示代詞。如“其切如是”。

(2)副詞

文言副詞,數量大,分工細。它們可分為程度副詞、範圍副詞、時間副詞、情態副詞等。

甚:很,程度副詞。如“有張氏藏書甚富”。

俱:全、都,範圍副詞。如“為一說,使與書俱”。

惟:隻,範圍副詞。如“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

(3)連詞

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句子。

則:就,連接句子,表示假設關係。如“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

然:可是,表示轉折關係。如“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

二、語句語法分析

1.書非借不能讀也。”

這是一個雙重否定句式,表示更加肯定的意思和語氣,說明隻有借來的書才能認真讀的道理。

2.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

這是一個反問句,有引起讀者注意聽取下麵意見的作用。

這是一個二重複句,層次劃分和層次關係說明是:知幸與不幸,(假設)則其讀書也必專,(承接)而其歸書也必速。

(重點難點)

一、結構

本文篇首開門見山,結尾簡明扼要,前後呼應,點明寫作因由。

第一部分(1~2段):由黃生借書引發出一個論點,並對論點加以分析。

第二部分(3~4段):以自己的切身體會論述論點,並對黃生提出殷切希望。

第三部分(第5段):點明寫作緣由。

二、內容

論點:書非借不能讀也。

論據:

1.列舉事例(天子之書、富貴家之書、祖父積子孫棄的書,這些人都是把書當作裝飾品,實際上都不讀)論述“書非借不能讀”的道理。

2.用自己的切身體會(歎借者之用心專,少時歲月為可惜)說明“書非借不能讀”的道理。

3.用自己的“不幸”與黃生的“有幸”作對比,勉勵黃生要刻苦專心讀書。

二、寫作方法

對比論證,將兩種截然相反或有差異的事物進行比較。

本文多處運用對比論證方法。以藏書者對書的態度,同借書者對書的態度“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作對比;以藏書者對書的心理,同借書者對書的心理“吾不得見之”作對比;以作者過去對書的態度,同作者現在對書的態度使之落落大滿,這三個對比論證方法都是用來證明“書非借不能讀”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