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偏正式合成詞

小的裂縫。如“藏在地底下的細縫狹隙”。

濫造:胡亂地、過度地製造。如“還可以用所得的黃金隨心所欲地濫造金幣”。

二、語句語法分析

1.“須知,獲得知識如同獲得金子這種珍貴物質一樣,也是需要聰明才智的。”

這是一個肯定判斷句,表明獲得知識的條件。

2.“他的書中的詞語就是含金的礦石,你隻有將它們打碎並熔煉,才有可能化石為金。”

這是一個二重複句,層次的劃分和層次之間的關係是:他的書中……礦石,(因果)你隻有……熔煉,(條件)才有為金。

(重點難點)

一、結構與內容

本文開宗明義提出論點,接著從兩個方麵進行論述,最後補充闡明論點。

論點是:獲取知識需要有嚴謹、勤奮和鑽研精神,發揮聰明才智。

二、寫作特點

全文多用比喻論證方法。文中把“書中的詞語”比作“含金的礦石”,說明獲取知識要經過“開采提煉”的過程。把求知比作采金,證明知識來之不易,是需要曆盡艱辛的。把求知的工具比作采礦的尖鎬利鏟,說明求知要有鑽研的精神。這些比喻論證,生動形象,給人深刻的啟迪。

20.工作的大小

這是一篇思想短評。文章結合當時抗日救國的實際,針對“大事貢獻大,小事貢獻小”的流俗觀念談出作者的見解。

(基礎知識)

一、詞彙

觀念:思想意識,客觀事物在人腦裏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如“就一般的觀念說,工作似乎是有大小的分別”。

誠然:實在、固然。如“這誠然是不錯”。

倘若:假使。如“倘若全軍隊都是大將,人人都做指揮官,這戰事是無法進行的”。

抵抗:用力量製止對方的進攻。如“對民濟敵人不抵抗的大將,當然是太不要臉。”

貢獻:拿出物資、力量、經驗等獻給國家或公眾。如“大將和小卒在與敵作戰的軍隊裏雖各有其機能,但是同有貢獻於國家民族是一樣的”。

可嘉:值得稱讚。如“這個動機是可嘉的”。

流俗:一般的風俗習慣(含有貶義)如“硬看做工作有大小,貢獻有大小,這隻是流俗的看法罷了”。

天職:應盡的職責。如“不能盡一點軍人衛國的天職”。

二、語句語法分析

1.不過什麼樣的事可看做大,什麼樣的事隻能算做小?什麼樣的貢獻可算做大,什麼樣的貢獻隻能算做小?這卻是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易有一致的見解。”

這是設問句,“兩問一答”,說明“不易有一致的見解”是因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表明問題的複雜性。

2.我們當然希望社會上人人都有較大的貢獻,於是對於能夠有較大貢獻於社會的人們,特別歡迎。”

這是一個因果複句,說明“特別歡迎”的原因。

3.倘若全軍隊都是大將,人人都做指揮官,這戰事是無法進行的;反過來說,倘若全軍隊都是小卒,如同一盤散沙,沒有人指揮或領導,這戰事也是無法進行的。”

這是一個三重複句,複句的層次劃分和層次關係的說明是:倘若……是大將,(並列)人人……指揮官,(假設)這戰事……進行的;(並列)反過來……一盤散沙,(並列)沒有人……領導,(假設)這戰事……進行的。

(重點難點)

一、結構與內容

本文首先擺出片麵的觀點,然後進行對比分析,提出正確的觀點,最後補充說明正確的觀點。

文中擺出的片麵觀點是:貢獻的大小由工作的大小所決定,大事的貢獻大,小事的貢獻小。

文中提出的正確觀點是:人的能力有大小,從本質上看,隻要是為了給國家做貢獻,工作沒有什麼大小高低之分。

二、寫作方法

文章采用對比論證方法。對比論證就是將兩種截然相反或有差異的事物進行比較。“譬如在軍界做事,就一般人看來,也許要覺得做大將是比做小卒的事大。但是我覺得做不抵抗的大將,眼巴巴地望著民族敵人今天把我們的民族生命割一刀,明天把我們的民族生命刺一槍,而不能盡一點軍人衛國的天職,做這樣的不要臉的大將,實在遠不如做鬆滬抗戰時十九路軍的一個小卒。在這樣的場合,一個小卒的工作對於國家民族的貢獻大。”這裏用“不抵抗的大將”與“抗敵衛國的小卒”進行對比,證明工作大小與貢獻大小沒有必然聯係。文中還把“抗敵的大將”與“小卒”進行對比,論證在同一目標之下,從本質上說,工作大與小,貢獻大與小,也沒有什麼區別。

21.《農村講查》序言

這是一篇序言。序言是一種文體,寫在書的前邊,說明寫作意圖和經過,介紹、評論書中的有關內容。

這篇序言闡述了調查研究的重大意義,說明調查研究的正確態度和方法。

(基礎知識)

一、詞彙

即:就是。如“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即階級分析的方法”。

度:次。如“我再度申明”。

決然:一定。如“東張西望,道聽途說,決然得不到什麼完全的知識”。

執行:實施、實行。如“應該執行即將到來的七次大會的指示”。

恭謹:恭敬謹慎。如“我給他們當學生是必須恭謹勤勞和采取同誌態度的”。

綱目:大綱和細目。如“必須有調查綱目”。

幼稚:年紀小,形容頭腦簡單或缺乏經驗。如“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熱忱:熱情。如“因此,沒有滿腔,……做不好的”。渴望:迫切地希望。如“沒有求知的渴望,……也一定做不好的”。

盲目:眼睛看不清,比喻認識不清。如“除了盲目的、無前途的、無遠見的實際家,是不能叫做‘狹隘經驗論’的”。

作風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表現出來的態度。如“現在我們很多同誌,還保存著一種粗枝大葉、不求甚解的作風”。

二、語句語法分析

1.“對於擔負指導工作的人來說,有計劃地抓住幾個城市、幾個鄉村,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即階級分析的方法,作幾次周密的調查,乃是了解情況的最基本的方法。”

這是一個用複句做主語的比較複雜的單句。做主語的複句的層次是:對於擔負指導工作的人來說,有計劃地抓住幾個城市、幾個鄉村,(承接)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即階級分析的方法,作幾次周密的調查,乃是了解情況的最基本的方法。

“現在我們很多同誌,還保存著一種粗枝大葉、不求甚滿的作風,甚至全然不了解下情,卻在那裏擔負指導工作,這是異常危險的現象。”

2.這是一個用複句一代詞(這)做主語的比較複雜的單句,句子成分的劃分是:現在我們很多同誌,還保存著一種粗枝大葉、不求甚解的作風,(遞進)甚至全然不了解下情,(轉折)卻在那裏擔負指導工作,這是(異常危險的)現華。複句做比較複雜的單句的句子成分,這種情況在課本或其他書籍中常有出現,閱讀時要認真識別,加以注意。

3.“‘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句話,雖然曾經被人譏為‘狹隘經驗論’的,我卻不悔;不但不悔,我仍然堅持沒有調查是不可能有發言權的。”

這是一個二重複句,複句層次劃分和層次之間關係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句話,雖然曾經被人譏為“狹隘經驗論”的,(轉折)我卻至今不悔;(並列)不但不悔,(遞進)我仍然堅持沒有調查是不可能有發言權的。

(重點難點)

一、結構

本文采用首尾呼應、中間層進式安排結構,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說明印發《農村調查》一書的目的,強調進行社會調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第二部分(2~4段):進一步強調進行社會調查的意義,說明進行社會調查研究的正確態度和方法。

第三部分(5~6段):再次重申出版《農村調查》的目的,批駁了當時的錯誤論調,勉勵全黨同誌都來開展社會調查研究丁作。

三、寫作方法

《農村調查》序言,具有一般序言的特點,但重點在於闡明作者自己的觀點,表達方式上是以議論為主,有議論文的特征,並且采用對比論證等方法。文章在第一段批評了當時領導工作中的一些壞作風(如“粗枝大葉、不求甚解”)之後,接著在第二段從正麵提出“要了解情況,唯一的方法是向社會作調查,……即用階級分析的方法”,這樣正反對比,正確與錯誤的界限就鮮明、突出了。“要做這件事,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隻是昂首望天。沒有眼睛向下的興趣和決心,是一輩子也不會真正懂得中國的事情的”,這裏運用對比論證,指出了調查研究的兩種不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