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回憶我的母親
這是一篇回憶錄,記寫了作者的母親平凡而偉大的事跡,抒發了熱愛母親的深厚感情。
(基礎知識)
一、字詞
1.形近字形近字的細微差別,要從字的偏旁結構和意義去辨析。極,左邊是“車”,意為停止綴,左邊是“鄉”,意為“連結”“裝飾”等。管,上麵是“竹”字頭,意為“管教”“治理”等。管加上麵是“草”字頭,意為一種草本植物。裏麵有一點心意為“防守”。裏有沒有點(、),是天幹的第五位。
2.合成詞
由兩個或兩上以上的語素合成的詞。
(1)並列式合成詞
和藹:態度溫和,容易接近。如“她性格和藹,沒有打罵過我們,也沒有同任何人吵過架”。
和睦:相處得好,不爭吵。如“長幼伯叔妯娌,相處都很和睦”。
慰勉:安慰勉勵。如“我母親對我這一舉動不但不反對,還給我許多慰勉”。
管束:加以約束,使不越軌。如“母親管束著我們,不允許我們染上一點”。
降臨:來到。如“但是災難不因為中國農民的和平就不降臨到他們身上”。
(2)偏正式合成詞
祖籍:祖輩的籍貫。如“祖籍廣東韶關,客籍人,在‘湖廣填四川’時,遷移四川儀隴縣馬鞍場”。
調料:作料。如“把菜子榨出的油放在飯裏做調料”。
尤喜:特別喜歡。如“尤喜紡棉”。
佃農:以租種土地為生的農民。如“我家是佃農”。
二、語句語法分析
1.在主謂句中,由表示判斷的動詞“是”與它的賓語組合在一起充當謂語的句子叫“是字句”。是字句一般是表示判斷的,因此又叫判斷句。
“母親最大的特點是一生不曾脫離過勞動。”
這個句子對“母親最大的特點”作出判斷,句子的主語是判斷對象“母親最大的特點”,句子的謂語是判斷動詞“是”與其賓語“一生不曾脫離過勞動”組合而成。
《回憶我的母親》的作者是朱德。
這個句子的主語和賓語之間具有同一關係。主語“《回憶我的母親》的作者”和賓語“朱德”是同一關係,都是指同一個人。
“我的祖父是一個中國標本式的農民。”
這個句子的主語和賓語之間具有從屬關係。主語“我的祖父”是賓語“中國標本式的農民”中的一個。
2.“這個時期母親教給我許多生產知識”。
這個句子的動詞謂語“教給”後邊有兩個賓語(稱為雙賓語),一個指人(我),一個指事物(知識)。
3.“我不久就離開母親,因為我讀書了。”
這是一個倒裝的因果複句,為了強調“結果”,把表示原因的分句放在後邊。
(重點難點)
一、結構
理清文章的結構,劃分段落,應當有一個依據。這篇回憶錄,首尾呼應,中間按照時間順序記敘,可按時間的推移來劃分段落。全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12段)概述得知母親去世消息的沉痛心情,引出對母親往事的回憶。
第二部分(13段)記敘母親一生中的主要事跡,歌頌母親的崇高品德,感謝母親養育之恩。
第三部分(14~17段)抒發對母親吊念之情,表達要報答母親深恩的決心。
二、內容
本文選取平凡的素材,表現母親偉大的品格。母親一貫熱愛勞動,聰明能幹,勤勞節儉,性格和藹,任勞任怨,同情貧苦人,善於教育後代。這些也正是中國普通勞動者優秀品格的體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作者熱愛自己的母親,又把這愛推而廣之,愛中國普通勞動人民,對這方麵的思想感情要認真領會,很好地學習。
這是一篇回憶錄,讚揚了藤野先生的髙尚品質,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懷念之情,追述自己棄醫從文的思想變化,洋溢著強烈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17.藤野先生
(基礎知識)
一、字詞
1.多音多義字
有些漢字,同一個字有幾種讀音、幾種意義,這樣的字叫多音多義字。判斷多音多義字可以從三個方麵人手:一是讀音,二是組成詞的詞義,三是組成詞的詞性。
2.合成詞
(1)並列式合成詞
緋紅:鮮紅。如“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雲”。
解剖:用特製的刀、剪把人體或動物、植物體破開。如“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
瞥見:一眼看見。如“仰麵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麵貌”。
教海:教育引導。如“他的對於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
(2)偏正式合成詞
陌生:生疏,不熟悉。如“從此就看見許多陌生的先生,聽到許多新鮮的講義”。
畸形:生物體某部分發育不正常。如“足骨變成怎樣的畸形”。
頗受:特別受到。如“我到仙台也頗受了這樣的優待”。
不遜:沒有禮貌。如“日本報紙上很斥責他的不遜”。
正值:正好遇到。如“其時正值日俄戰爭,托老先生便寫了一封給俄國和日本的皇帝的信”。
(3)補充式合成詞
聳起:高高直立。如“頂得學生製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悟出:理解、明白。如“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譏刺我了”。訂正:改正文字中的錯誤如“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
3.詞的感情色彩
一個詞表示的意義,有些詞在表示意義的時候,還帶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有的詞表示讚許的態度,帶有喜悅的感情,這樣的詞叫做褒義詞,如偉大、崇高等。有的詞表示貶斥的態度,帶有憎惡的感情,這樣的詞叫做貶義詞,如武斷、勾結等。有的詞既不帶讚揚的感情,也不帶憎惡的感情,這樣的詞叫做中性詞,如保護、幻想等。在通常情況下,表達讚揚、喜愛的感情,要用褒義詞;表達貶斥、憎惡的感情,要用貶義詞。但在特定的語言環境裏,為了收到諷刺的效果,可以采用“說反話”的方法,即采用反語修辭手法,使“褒義變為貶義”,“貶義變為褒義”。本文開頭第一段有一句“實在標致極了”,“標致”原是褒義詞,作“漂亮”解釋,用在此處是“說反話”,“褒義貶用”,表示作者對隻知玩樂的清國留學生極端厭惡、鄙視的思想感情。
二、語句語法分析
1.“大概是物以稀為貴罷”。
“大概”表示“推測、估計”的意思,整個句子含有推測的語氣。作者到達仙台之後,得到了免交學費的優待和職員們在生活上的關心。對於一個來自異國他鄉的留學生給以特殊的關心和照顧,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誼。而作者卻把這些表示推測為“物以稀為貴”,因為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這是包含著一個弱國國民的辛酸,同時也反映出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2.“此後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嚐不酒醉似的喝采,一嗚呼,無法可想!”
句子由陳述語氣到強烈感歎,表現出作者對自己同胞愚昧麻木的強烈的憤激和對造成這種狀況的封建統治的深切痛恨。
3.“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裏和心裏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這是一個轉折複句,為了突出藤野先生的“偉大”的人格,表示對藤野先生的尊敬感情,把正句放在前頭,而把偏句放在後邊。
4.“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
這是一個因果複句。複句前半部分是模擬日本青年的思路進行推理,揭露他們的邏輯是荒謬的;複句的後半部分是反語。整個複句表達了作者對匿名信事件強烈的義憤,也表達了一個弱國國民的辛酸。
(重點難點)
一、結構
劃分文章段落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以時間推移來劃分,二是以空間轉移來劃分。這篇回憶錄可按空間轉移來劃分,可分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可再分幾個層次。
第一部分(1~3段從在東京):寫在東京所見所感到清國留學生的醜態,揭露他們的腐朽靈魂,表達憎惡的感情
第二部分35段在仙台):寫在仙台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和離別,表現出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
第一層(4~5段):寫往仙台途中所見和初到仙台受到的“優待”。
第二層(6~23段):寫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的幾件事,反映出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
第三層(24~31段):寫作者棄醫從文的原因。
第四層(32~35段):寫與藤野先生告別。
第三部分(36~38段):在北京寫懷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動。
二、內容
言為心聲,行為心畫。分析人物思想性格要從人物的語言、行動人手。為了便於理解,現在用一個圖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