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愚公移山
(基礎知識)
一、通假字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也叫“通借”,即借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本字。
如何辨別通假字?最重要的是兩條。第一條,這個通假字和本字在語音上原本有聯係,不是相同就是相近;第二條,這個通假字和本字在意義上必然沒有聯係;如果意義上有聯係,就不算是通假字。
通假字的讀音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通假字的讀音和本字的讀音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同;一種是通假字的讀音和本字的讀音完全一樣。
通假字的讀音不同於本字讀音,在這種情況下,通假字一般按本字來讀。如本課中的河曲智叟《以應》裏的“亡”收加,借作“無”,應讀通假字的讀和本字的讀音完全一樣的,如本課的“甚矣,汝之不亭”,句中的“惠”借作“慧”。如“寒暑易節,如一焉”中的“反”,借作“返”。
二、詞語、凝固,結構
1.古代山南水北謂之陽;反之,山北水南謂之陰。
河陽:黃河的北岸。
漢陰:漢水的南岸。
2.“如……何”這是凝固結構,解釋為“把……怎+樣”。文中“如太行、王屋何?”解釋為:“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麼樣呢?”“其如土石何?”解釋為:“又能把土塊石頭怎麼樣呢?”
三、句式
1.倒裝句
漢語的句子成分在句中的次序比較固定,從古至今變化較小。主語在謂語之前,賓語在謂語之後,修飾語在被修飾語之前,古今是一致的。但是,文言文中也有少數特殊的語序是現代漢語所沒有的,被今人稱為倒裝句。如:
“甚矣,汝之不惠!”這是一個謂語前置的倒裝句,把謂語放在主語前麵,以加強感歎語氣。
2.被動句,
文言文的被動句式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有語言標誌的被動句,另一類是意念上的(沒有語言標誌)被動句。這類意念上的被動,就是在結構形式上沒有主動和被動的區別。判斷某一個句子是否為被動式,隻能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來理解。本課中“帝感其誠”一句,就屬於意念上的被動句,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可解釋為:“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
四、文學常識
本文的出處《列子》,是東晉人搜集有關的古代資料編寫而成的。裏麵保存了不少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名寇,又禦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與鄭繆公同時。其學問本於老子,主張清淨無為。後漢班固《漢書藝文誌》“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
(重點難點)
一、運用對話來交代事情的經過,推動情節的發展認識愚公和智叟對話的內涵,這是全文的核心
開端。愚公提出挖山的主張,妻子與眾人各抒己見,最後統一認識,開始挖山。
故事的發展與髙潮。智叟譏笑愚公並勸阻他挖山,愚公駁斥智叟的錯誤觀點,話分兩層,先指出他思想頑固,後說出可移的理由,使智叟無話可說。
結局。愚公的言行感動了天神,在天神的幫助下,實現了願望。
愚公與智叟的對話,反映了我國古代人們在人和自然關係問題上兩種對立的觀點:智叟之所以對愚公移山之舉采取譏諷態度,想阻止他挖下去,是因為他從靜止的觀點出發,認為自然條件無法變更,而且隻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從而斷定人在自然麵前是無能為力的。而愚公則是從發展的觀點出發來看待這個問題,盡管移山的事業不可能在幾代人的手裏完成,但隻要世世代代堅持幹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這種抱負和信心就是古代勞動人民征服自然願望的生動反映。
二、把握愚公的形象
本篇課文是一篇寓言,寓言屬於文學作品範疇,愚公是作品中的一個藝術形象。我們要充分認識這一藝術形象。愚公以九十高齡親自率領子孫上山“叩石墾壤”,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有遠大的抱負,不畏困難,移山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後代人,正因為有這樣的抱負,他才能不顧年邁力衰,毅然從事這一偉大事業。愚公懂得人力是“無窮匱的”,人力最終能戰勝自然,山卻不會再加增的道理。他有抱負、有毅力、有信心。“愚公移山”,正是人們改善環境、征服自然的良好願望的集中反映。
愚公這一生動的形象,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奮鬥的道理。
愚公的精神,我們今天仍然需要,因為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一項極其偉大而艱巨的任務,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幹下去,才能取得成功。
三、結尾神話的作用
馬克思說:“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人們不能科學地解釋自然或社會的現象,就借助於幻想中具有超人智慧和力量的神來解決問題。本文采用神話結尾,借助神的力量來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它反映了人們的美好願望。這種神話同封建迷信的因果報應、輪回來生,用鬼神欺騙人有著本質的不同。
四、善用對比、烘托的寫法
愚公和智叟是本課中的兩個虛擬人物。以愚公的長遠眼光而命名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為“智”,這樣顛倒命名,不僅加重了對比的色調,並且具有諷刺的意味。對比使愚公這個形象更突出。京城氏之子和智叟的對比,則進一步說明老於世故者對事情往往采取冷漠態度。
文中愚公這個形象,運用烘托的藝術手法,使之更見高大。兩山高大,路途遙遠,山神害怕,天帝感動,這些敘述都使愚公這個中心人物得到烘托。
14.《孟子》二章
(基礎知識)
一、多音多義字
多音多義字,不隻是古代有,現代也有。但現代的多音多義字,其讀音保留在口語中,比較容易掌握;而古代的多音字,有的流傳下來了,有的已經在口語中消失,隻是作為書麵語讀音而保存著,要經過學習才能了解它的讀法。如“孝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句中的“夫”,讀,又讀。全在現代漢語中的意義範圍比在文言文中的窄。在文言文中讀時作名詞,讀伯時作語氣詞和指示代詞。而在現代漢語中,“夫”隻有表示“丈夫”等少數義項。上篇課文《愚公移山》中“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之丘”句中的“父”,句中讀扣,它還有一個讀音是沁。
二、詞義
學習文言文的難關是詞義。漢語曆史悠久,隨著社會的發展、時間的推移,詞義也在變化、發展。這發展呈現四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沒有變化的(古今義基本相同);第二種情況是古代特有的(某些詞已在現代漢語中消失了);第三種情況是古今異義詞(古今義完全不同);第四種情況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在這四種情況中,初學文言文的人,對第三種情況要特別給予注意,否則很容易用今義去代替古義。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中“人恒過,然後能改”中的“恒”,在文言文中有“固定的”“平常”“一般”等義項,在文中是取“平常”之義,而在現代漢語中是“持久”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