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夫:出現在本文第三段開頭。它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描述的詞,沒有實在意義,近似“像那”,不必譯。

至若:出現在本文的第四段開頭。用法同“若夫”,近似“至於”“又如”,一般也不必譯。

嗟夫:常常出現在議論、抒情段的開頭,與感歎詞“唉”相對應。在本文出現在第五段開頭。

三、句式文言文的句式和現代漢語的句式相比較,差異較大的有省略句、倒裝句、判斷句、被動句,結合本文我們談談省略句和倒裝句。

1.省略句

文言文的句子成分與現代漢語一樣,有基本成分主語、謂語,以及它們的連帶成分定語、狀語、賓語和補語。文言文句子成分省略的情況很常見,在翻譯的時候,往往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出來。

文言文的主語常常省略。有承上文的主語或賓語省略的,有呼應下文省略的,有因對話省略的,也有因意思很明確主語不必說出而省略的。如本文的第二段:“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2.倒裝句

在《愚公移山》那篇文章中,我們已經介紹了倒裝句的特點,並結合例句“甚矣,汝之不惠”說明了倒裝句中的謂語前置句。

下麵我們結合《嶽陽樓記》中“微斯人,吾誰與歸?”一句,介紹倒裝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在文言文中,賓語的位置和現代漢語一樣,一般都在動詞或介詞的後麵。但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就把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提前。

賓語前置的第一條規律是:在疑問句中,如果賓語是疑問代詞,就要放在動詞或介詞之前。“微斯人,吾誰與歸?”這是個疑問句,賓語“誰”屬於疑問代詞,做介詞“與”的賓語,提到“與”的前麵。

第二條規律是,在否定句中,如果賓語是代詞,一般前置。本課沒有例句,舉《童區寄傳》中的一個例句:“彼不我恩也。”句中出現了否定詞,是否定句。“不我恩”是“不恩我”(“恩”活用為動詞賓語“我”是代詞,因此提前)。

四、文的翻譯

把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式。對於我們初學文言文的人來說,要盡量直譯,這樣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詞彙和語法特點。所謂直譯,就是盡量把原文的每個詞、每個結構、每個成分都對譯出來(個別虛詞無法對譯的除外)直譯的要求,一是準確,二是通順。準確,是說譯文的意思要跟原文一樣,原文有的,不能減少;原文沒有的,也不能增添,而且語氣、感情色彩也要跟原文相同。通順,是指譯文的語言要流暢,意思要連貫,並且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如何操作才能使譯文準確、通順呢?

1.準確理解和對譯原文詞語

翻譯前首先要把原文中每個詞語的意思和用法弄清楚。特別要注意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通假字等。

2.調整句中成分的順序

這一點主要是針對文言句法中的倒裝句而言。翻譯時,遇到這樣的句子,要按現代漢語的語法規範調整句中各成分的順序,使之符合現代人的表達習慣。

3.補充省略成分

文言文中省略句很常見。有些省略成分,如果不補充並不影響句意,翻譯時就不必補充。而原文中如省略了動詞謂語、動詞的賓語、介詞的賓語、介詞,一般要補充出來,譯文才明白、通順。如本文中的“或異二者之為”一句,形容詞“異”後麵省略了介詞於相當於“和”或“跟”,翻譯時必須補充出來句子才通順。

4.注意句子的語氣

我們學習過現代漢語中“句式的變換”這部分知識,懂得不同語氣的句式可以表達大致相同的意思。同時也懂得,同樣的意思用語氣不同的句式表達,其感情色彩、語意的輕重、語氣的中弱等不一樣。課文中有這樣的句子:“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這是個反問句,這種句式既能加強語意,又自然引出下文關於景物之“異”和感受之“異”的描寫,也為結尾的議論作了鋪墊。如果把這句話譯成陳述句“觀賞自然景物所觸發的思想感情,不會相同的”不僅語氣平淡,而且呼應後文的作用也削弱了。文中的另一句話“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句中的“其”是個表推測的語氣詞,相當於“大概”“恐怕”,與句尾表揣測的語氣詞“乎”相呼應,全句表達的是不確定的語氣,句意委婉、含蓄。如果譯成確定的語氣他們一定會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呢。句意就顯得武斷而生硬了。

(重點難點)

一、本文的基本構思

本文是千古名篇。以《嶽陽樓記》為題,自然要記嶽陽樓,但作者旨在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友人。為實現這一寫作意圖,特用曲筆先扣題引出重修嶽陽樓一事,繼而描繪嶽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喜一悲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將文勢推向高潮,提出“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表明了作記的意圖。

二、寫景、抒情和議論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方法

文章第二自然段寫嶽陽樓上所見的“大觀”,然後用“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這一反問引出下麵三、四兩段文字。這兩段由“遷客騷人”覽物之情有異而帶出兩個富有特點的畫麵。一個是陰晦之景,作者用“去國懷鄉,優讒畏譏”概括“遷客騷人”的心態;另一個是晴和之景,作者用“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概括了“遷客騷人”的喜悅之情。每個畫麵都是先寫景,後抒情,情景交融,突出表現了“遷客騷人”的悲與喜。兩幅畫麵所展示的悲與喜,雖形態有別,但實質卻相同,都是“以物”“以己”而生。這便為後來否定“遷客騷人”觸景生情、情隨境遷的精神狀態和抒發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見解準備。篇末作者鮮明地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觀點以此闡明文章的主旨。這樣,寫景、抒情、議論就很好地融為一體了。

三、體會具有音樂美的語言

正因為本文的語言具有音樂美的特點,所以我們要在反複誦讀的基礎上,細加品味,初步理解文章的主旨。

本文語言的音樂美表現在整句散句交錯安排,形成節奏的不斷變化,韻調諧美,節奏鮮明,讀起來富有節奏感,給人以美感。

首段敘事全用散句;寫嶽陽樓“大觀”,開頭結尾均用散句而中間寫景則用整句,寫洞庭湖上一陰一晴景象,所用整句最多;結尾的開頭、結束各用散句,過渡句“然則何時而樂耶”也是散句,又全是整句。

整句即對偶句,成對地排列,使文章在語言上具有句式整齊、節奏鮮明、韻律諧美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