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文中“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中的“所以”,在文言文中是個凝固結構,翻譯過來相當於“……的原因”或“用來……的”,本文取後者的義項,譯為“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V’;而在現代漢語中則是一個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委而孝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句中的“去”,現代漢語是前往地廣之義,古代漢語是“離開(此地)之義,如用今義去代替古義就會鬧出笑話。

第四種情況,古今詞義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也是我們學習的一個重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故君子不戰,戰必勝矣”,句中的“有”,現代漢語中是表存現的動詞;而在古代漢語中不僅有這個意思,而且還可以解釋為“或者”“有時候”。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後知生於憂患”,句中的“然”也屬於這種情況。它除了與現漢語一樣有表示轉折的意思之外,在文言文中還有代詞“這”的義項。

三、詞類活用

在現代漢語中,一個詞的詞性一般是固定的。但在古代漢語中,詞類活用的現象比較普遍,如名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等。在文言文中,由於詞類活用,會使一句話的意思發生很大變化,因此,我們必須掌握詞類活用的規律。

本文中的詞類活用現象,主要表現在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上。活用為使動詞的動詞,多數是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原本是不帶賓語的,如果它帶上了賓語,表示使這個賓語產生它所表示的動作行為,那麼這個不及物動詞就變成使動詞了。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餓其體膚”,句中的“餓”,本來是不及物動詞,在句中,它帶上了賓語,意思是“使……受饑餓之苦”,活用為使動詞了。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如上文中的例句“必先考其心誌”,“苦”帶了賓語,表示主語使賓語“其心誌”具有苦這個形容詞的性質和狀態,這樣形容詞“苦”就活用為使動詞了。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一般譯為“使……怎麼樣”“讓……怎麼樣”,這句話就可以譯為“一定要使他的內心感到苦”。

四、判斷句

文言文的句式和現代漢語的句式大體相同,隻是有幾種差異較大。諸如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判斷句。

判斷句中最典型、最常見的一種形式為“……者,……也”。在主語後麵用語氣詞“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後麵用“也”表示判斷,譯為“……是……”。

另一種形式的判斷句“……,……也”也比較常見。主語後麵不用“者”,隻在謂語後麵用“也”表示判斷,也譯作“……是……”

現代漢語的判斷句中都用判斷詞“是”,而文言文中有些判斷句常用指示代詞“是”做主語,放在謂語前,這就很容易使人把代詞“是”誤解為判斷詞。所以,我們在閱讀文言文時,要特別注意區別代詞“是”和判斷詞“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辱天時不如地利也”,句中的“是”,就不是判斷詞“是”,而是代詞“是”,在句中充當主語。譯作“這”。

必須記住,文言文判斷句式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幾乎都不用判斷詞“是”。我們在學習文言文時一定要把指示代詞“是”和判斷詞“是”分清楚。

(重點難點)

一、關於《孟子》

本課的出處《孟子》一書,是“四書”之一,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它記錄了孟子的言論、活動。分《梁惠王》《公孫醜》《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7篇,計261章,約3.5萬字,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孟子》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後世散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推崇為“亞聖”。

二、論點與論證方式

本課兩章都具有短論的特色,語言簡明扼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論點鮮明突出,有現實意義;文中有不少警句,讀後發人深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采用了逐層論證的寫法。開篇先擺出論點一一“人和”是奪取戰爭勝利的最重要的條件。其實作者的意圖不是論戰爭,而是借論戰爭來說明實行“王道”的必要性。這一點從逐層推進的論證中得到了證明。擺出觀點後,繼而逐層論證:地利重要,“人和”尤其重要(“人和”,就是下文說的“多助”和“天下順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擁護然後進一步引申,論述得道、道,就是“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層層深入,邏輯性很強。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這一章與前一章的論證方式有所不同。前一章是開篇提出論點,本章是將中心論點放在篇末,先擺事實,概述了六位曆史人物的事跡,這六個人的共同點是在經曆艱難困苦之後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從個別到一般,用例證法先論證了“生於憂患”,而後從理論上加以說明。然後論證了“死於安樂”。由個人說到國家,提出“人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的論斷。這一論斷是曆史上的大量亡國事實的高度概括。至此自然導出了這一章的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三、排比修辭格在文中的運用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可用於列舉事實,也可用於陳述觀點。列舉事實的,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陳述觀點的,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排比句中各分句間有內在的聯係,排比不是任意的,其順序不能加以改變。

15.嶽陽樓記

(基礎知識)

一、多音多義字

文言文中的字音我們應該讀準,否則,對詞義的理解也就成了問題。

例如,文中予作文以記之一句中的“屬”,它有兩個讀音,一個是比。在文中取“囑托”之義,所以應讀。

二、幾個句首發語詞

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應把掌握一些常見的文言虛詞,作為學習的目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