鐳,是一種稀有的天然元素。它不需要借助任何外物,就能自己發光發熱,含有很大的能量。鐳的發現,開辟了科學世界的新領域,由此誕生了一門新興的放射學,還推動了原子科學的發展。後來,鐳又用在醫學上,大大造福於人類。
下麵,我們說說發現鐳的故事。
一八九一年冬天,一個瘦弱的波蘭女青年隻身來到巴黎。
她是乘四等車來到巴黎的。在她的行李中,有一隻棕色大木箱,上麵寫著:瑪·斯。這是她的姓名瑪麗·斯可羅夫斯卡的縮寫。
出站後,她跨上一輛雙層的公共大馬車,並且爬上那不蔽風日的“頂層”。那裏不僅票價便宜,而且可以飽覽巴黎街道的景色。
馬車行駛了。她伸著脖子貪婪地觀望著周圍的一切。當馬車駛近巴黎大學的時候,她下了車,急匆匆地向那座知識之宮跑去。
“啊,十一月三日開課!”她讀著大學附近牆上貼著的一張布告上的文字,心頭充滿著喜悅。
瑪麗今年二十四歲。十六歲時,她以優異成績在華沙女子中學畢業,獲得金質獎章。那時波蘭已被俄、普、奧三國瓜分,波蘭女子沒有上大學的權利。瑪麗家境貧困,無力到國外升學,因此到鄉下當了五年家庭教師,積了一點錢,準備到巴黎上大學。現在,她的願望就要實現了。
瑪麗終於進了巴黎大學理學院讀書。巴黎大學是歐洲著名學府,那裏有相當多的著名科學家和教授。這位貧窮的波蘭姑娘上課來得很早,總是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全神貫注地傾聽教授講解。課後不是搞實驗,就是到圖書館讀書或學習法語。很快,她成為全班最優秀的學生。
但是,瑪麗過著非常艱苦的生活。她租了一個又小又矮的閣樓,夏天悶熱,冬天寒冷。為了擠時間學習,她經常幾天不做菜,隻吃一些塗上黃油的麵包。晚上為了節省燈油,就到附近圖書館看書;圖書館關門後,她回家點起小煤油燈,一直學習到淩晨兩三點鍾才睡覺。
由於長期營養不良,她得了貧血症。有一天,她突然在一個同伴麵前暈倒了。同伴嚇得慌了手腳,連忙去喊她的姐夫來救治。
瑪麗的姐夫是個醫生。他趕來時,瑪麗已經醒過來,並且在預習明天的功課了。他檢查了瑪麗的身體,又察看了她幹淨的碟子和空空的蒸鍋,全都明白了。
“今天你吃了些什麼東西?”
“今天?……我不知道……好像我剛吃了午飯……”
“你究竟吃了些什麼東西?”姐夫緊緊追問。
“一些櫻桃,還有……還有各種東西……”
到後來,瑪麗不得不說實話:從前一天晚上起,她隻是吃了一把小蘿卜和半磅櫻桃,睡了四個小時!
這個貧窮的波蘭女學生,就這樣在巴黎大學刻苦地學習著。一八九三年夏,她以第一名的成績在物理係畢業,獲得物理碩士學位;次年夏天,又以第二名的成績在數學係畢業,獲得數學碩士學位。
畢業後,瑪麗本來想回波蘭為祖國服務。但是,由於結識了誌同道合的法國物理學家彼埃爾·居裏,才決定留在法國工作。一八九五年,瑪麗和居裏結婚。以後,人們又稱瑪麗為居裏夫人。
就在他們結婚這一年,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了一種能透過固體物質的x光射線。第二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又發現鈾鹽礦物能放射出一種與x光線相似的奇妙的射線。
為什麼鈾鹽礦物能放射出這種射線呢?瑪麗對這個問題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她決定把這個課題作為她考博士學位的論文題目,從而開始了科學史上的一次偉大探索。
瑪麗借助於簡陋的實驗設備,經過廣泛實驗,發現凡是含有鈾和釷的礦物,都有放射性;進而又發現,瀝青鈾礦的放射性強度更大。她由此做出大膽的設想:也許這些礦物裏含有一種未知的元素!
這個問題太重大了,居裏決定放下自己的科學研究,同她齊心合作。
他們用化學的方法,從瀝青鈾礦中提煉這種新的元素。經過兩年的努力,終於獲得一種放射性元素,它的放射性比純鈾強九百倍。一八九八年底,他們宣布發現了這種新元素,並稱它為鐳。這一年,瑪麗才三十一歲。
但是,發現一種新的元素的存在,必須同時測出它的原子量。這比發現它的存在更為艱難。居裏夫婦決定從大量的瀝青鈾礦中把鐳提煉出來。
鈾瀝青礦石價值昂貴,他們根本買不起。怎麼辦呢?他們便購買它的殘渣。提煉鐳需要具有一定設備的實驗室,可是巴黎大學拒絕了他們的請求。那又怎麼辦呢?最後,他們向一所學校借了一間破木棚,把它作為提煉鐳的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