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聖貝多芬(2 / 3)

彼得改革了傳統的職業兵和雇傭兵的製度,用服兵役的形式組織新軍。不論是貴族或平民的子弟,都要當兵,很快就組成了一支新的俄羅斯軍隊——龍騎兵和步兵。

一七〇一年,數萬名俄羅斯士兵在數百門大炮掩護下,又一次向瑞典軍隊進攻。這次卻打了大勝仗。一七〇三年,彼得的軍隊打到涅瓦河的口岸,占領了沿海的大片土地。

“波羅的海打通了!”彼得為奪得出海口而歡呼。於是,他決定在沿波羅的海的涅瓦河口建築一座城市——彼得堡。經過十年的努力,一七一三年新城建成,彼得就把首都從莫斯科遷往彼得堡。

奪取了出海口,彼得更迫切地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他命令,一般農奴每一萬戶要繳納一艘戰艦,種教堂地產的農奴八千戶繳納一艘戰艦。同時,又增加對城鄉人民的稅收,什麼“人丁稅”(每個人要繳稅),“煙囪稅”(每戶人家要繳稅),“胡子稅”(留胡子的要繳稅)等等。捐稅多得不得了。人民十分痛苦,但在彼得看來,錢就是戰爭的動脈!

與此同時,彼得又大力鼓勵本國商人和外國商人投資發展工業,先後開辦了冶金、紡織、造船等工廠二百多家。在烏拉爾建立了俄國的第一個冶金工業基地,生鐵和銅的產量大幅度增長。在這裏勞動的不是雇傭工人,而是毫無自由的農奴。但是,畢竟為軍工工業打下了基礎。

經過了這一番努力,俄國終於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海軍,把瑞典的軍隊徹底打敗,甚至把瑞典的國王也俘虜了。到了一七二一年締結和約的時候,俄國已經占領了波羅的海的裏加灣、芬蘭灣、卡累利阿的一部分,以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波羅的海沿岸廣大地區,成為歐洲的一個強國。

這一年,俄國樞密院尊稱彼得為“大帝”和“祖國之父”。從此,俄國的國號改稱“俄羅斯帝國”。

(顧漢鬆)

“篤!”“篤!”“篤!”有人敲門。隻聽見一個異鄉的口音在問:“請問,莫紮特先生在嗎?”

“請進!”莫紮特正在同幾位音樂家討論作曲,無意地說了一聲。

門開了,進來一位風塵仆仆的青年,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從遠道而來的。這青年一進門,就向莫紮特脫帽鞠躬,顯得對他非常敬仰。然後,開始自我介紹:

“我叫貝多芬,是專程從德國波恩趕來拜見您的。請您多多指教。”

一聽見“貝多芬”三字,莫紮特馬上意識到,來人是一個很有希望的青年音樂家。他知道,貝多芬的祖父和父親都是音樂家;小貝多芬從四歲開始學琴,八歲舉行個人音樂會,十一歲創作了一首聞名歐洲的《葬歌》,十三歲起,當了宮廷風琴師。這次來到音樂名城維也納,肯定是來尋師訪友的。不過,貝多芬是否真有音樂才能呢?莫紮特還要考試一下。

“請你坐下來彈一首鋼琴曲吧!”莫紮特安詳地說。

貝多芬盡他最大努力彈奏了一首高難度的鋼琴曲。心想,這下一定能得到莫紮特的讚賞了。

莫紮特麵部毫無表情,順手拿起一張紙,寫了幾個字,遞給貝多芬說:“請按這個題目構思一首鋼琴曲吧!”

貝多芬心情忐忑不安,似乎感到委屈。他定一定神,凝思了一會兒,雙手就按上琴鍵。頓時,琴聲像潮水般的奔騰而出,神妙的旋律回響在全場的上空。

“好!”莫紮特仔細地聽完了貝多芬的即興創作,環顧周圍的幾個音樂家說:“請各位注意,這個來自萊茵河畔的孩子,必將以他的音樂才華,震驚全世界!”

音樂家們都興奮地鼓起掌來。

這是一七八七年春天的事,貝多芬正好十七歲。

貝多芬沒有辜負莫紮特的期望,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把自己關進旅館,不出門,不會客,拚命地練習鋼琴。

一天,住在他樓下的一個婦女突然高叫起來:“樓板滴水了!請樓上的人注意一點!”可是,水珠還是不停地從樓板縫裏往下掉。她生氣地叫仆人上樓去看看。但當仆人走進貝多芬的房間時,不覺大為驚奇起來。

貝多芬正在練琴。他在彈奏時,手指像飛箭似的猛射琴鍵,發出山崩海嘯般的轟鳴。手指發熱了,就放在水盆裏浸浸涼,再甩去水珠繼續彈奏。水盆裏的水幾乎已經用完,滿地都是甩下的水。

有一次,貝多芬在城郊田野裏散步。鮮紅的晚霞映襯著遠處的青山,景色美極了。貝多芬默默地來回踱步。直到天黑,他對同去的人從來沒有講過一句話。突然,他大喊一聲:“我找到了主題!”飛快地向城裏奔去。奔進房間以後,連帽子和外套也不脫,就伏在鋼琴上奏出一支嶄新的樂曲。

又有一次,貝多芬走進一家飯店。一坐下,就用手指在桌上不斷敲打,似乎同彈琴一樣。一個多鍾點過去了,店裏的人好奇地走來問他。貝多芬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坐在飯店裏,就說:“算賬吧,我該付多少錢?”店裏的人聽了個個哈哈大笑,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吃過什麼東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