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特和工業革命(1 / 2)

一個寒冷的冬日,有位老奶奶正和她的小孫孫圍著爐子取暖。爐上壺子裏的水沸騰了,壺蓋不住地向上跳動,發出“噗”“噗”的聲響。

“這壺裏有些什麼?”小孫孫好奇地問。

“水呀。”奶奶回答。

“水怎麼會把壺蓋頂起來的?”

“水開了,就有汽冒出來,是汽把蓋子頂起來的呀。”

“汽的力量真大啊!”小孫孫若有所思地睜大了眼睛。

這個愛問事情根源的孩子,名字叫詹姆士·瓦特。他長大了可是個大發明家呢!

瓦特是蘇格蘭人,生於一七三六年,父親是造船工人。瓦特小時候做過徒工,二十歲時到格拉斯哥大學當實驗員,專門製作和修理各種教學儀器。他製作蒸汽機的整個過程,就是在這所大學裏開始的。

那麼,蒸汽機究竟是不是瓦特發明的呢?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這件事要從當時英國的工業情況說起。

自從英國侵占印度之後,印度的廉價棉布被大量販運過來,英國市場上到處是印度棉布。英國本土紡織工場生產的棉布成本很高,賣價很貴,沒人要。工場主就想改進生產技術,降低成本,生產更多、更便宜的紡織品。

原來,英國的織布技術很落後。工人一會兒用右手把梭子往左拋,一會兒用左手把梭子往右拋。一天織不了幾尺布。一七三三年,有個名叫凱伊的機械工,發明了飛梭,隻要用繩子一拉,梭子就會很快飛去,一下子把織布的速度提高了好幾倍。

織布技術提高了,紡紗怎麼辦?英國的手紡機每次隻能紡一根紗。紡紗的生產力很低,英國出現了“棉紗荒”。一七六一年,英國“藝術與工業獎勵協會”發出特別傳單,建議用獎金來獎勵發明新式紡紗機的人。四年以後,有個名叫哈格裏夫的織工,發明了一種新的紡紗機,一次同時能紡十六至十八根紗。他高興地用自己女兒珍妮的名字來命名,把這種紡紗機稱為“珍妮機”。

然而,新式的紡紗機是手搖的,人的力氣畢竟有限,紡出來的紗又細又不牢。這樣,就要解決一個動力問題。

一七六九年,有個名叫阿克萊特的鍾表匠,看到農村裏往往用水力來碾磨麵粉,就設計了一種水力紡紗機,可以同時帶動許多紗錠。這個發明一下子改變了英國工業的結構。因為,手搖的“珍妮機”可以在家庭裏生產,而水力紡紗機需要大工廠生產。不久,阿克萊特就成為英國最初的工廠老板。

紡紗機的發展,又推動了織布機的發展。一七八五年,有個名叫卡特萊特的人,發明了一種水力織布機,提高了織布效率四十倍。

但是,用水力的工廠隻能設在鄉下的河邊,交通不便,運輸困難;況且水力的多少還要受季節的影響,不能持續穩定地生產。於是,瓦特打算製造一種能夠設置在任何地方的發動機。他想起了童年時代看到的水蒸汽能頂動壺蓋的情景,準備用蒸汽作為新的動力。他孜孜不倦地閱讀了許多關於用蒸汽做機械動力的資料,為此,還學會了德文和意大利文。

機會來了!一七六三年,大學裏來了一台蒸汽機的模型,要瓦特負責修理。瓦特就和兩個曾經修理過蒸汽機的工人一起,詳細地研究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