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林肯郡的一個鄉村裏,一位青年正在蘋果樹下讀書。

他專心致誌地讀著,讀著,簡直入了迷。啪的一聲,把他的思想從書本上拉了回來。他定睛一看,一隻成熟的蘋果落到了地上。

“原來如此!”青年人又打開書本,準備讀書。

一陣微風吹來,啪!啪!樹上又掉下兩個蘋果。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青年把書本合攏,沉思起來。“為什麼蘋果隻會往下掉落,而不會向上飛去呢?”

蘋果掉地是人人見過的常事,誰也沒有為此引起過懷疑。但是,這位青年卻為此思索著,研究著。後來,他終於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傑出的科學家。

他是誰?他的名字叫依撒克·牛頓。

牛頓生於公元一六四二年。他從小用功讀書,二十一歲就已經在英國最著名的大學——劍橋大學當研究生了。

一六六五年,牛頓在劍橋畢業,被留在研究室工作。這年六月,英國出現了一次大瘟疫。為了避免傳染,學校停課,牛頓回到家鄉。不久,就被蘋果落地的偶然事件吸引住了。他仔細閱讀了許許多多天文學和物理學的著作。開普勒關於行星運動的定律,伽利略關於自由落體運動的定律,他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他想:行星為什麼要繞太陽旋轉呢?衛星為什麼又要繞行星旋轉呢?行星和衛星為什麼一定要有軌道,而不是直線飛出去呢?牛頓想啊想啊,真的入了迷。他在家裏想,出去遊覽時也想,把什麼事情都忘了。一次,他牽著一匹馬上山,可是在腦子裏想的卻是天上的太陽。等他到了山頂想騎馬的時候,方才發現,原來他手裏拿的是一根馬韁繩,馬早就跑得無影無蹤了。

牛頓悻然地走回家去,一路上看到幾個鄉下孩子正在玩耍。一個孩子把石子放進投石器,連續旋轉幾圈,然後迅速拋出石子,石子拋得很遠很遠。另一個把一小桶牛奶使勁地在頭上旋轉,牛奶一滴也不會流出來。還有一個正在放風箏,拉住了繩子,風箏既不會掉地,也不會飛走。“讓我來試試!”牛頓學著孩子做了,也都成功了。他高興得不得了。

“這是兩種力的作用啊!”牛頓回家研究了之後恍然大悟。“一種力要朝裏拉,叫做向心力;一種力要向外逃,叫做離心力。這兩種對抗的力互相平衡,不就出現了上麵這種情形了嗎?”

此後,牛頓發現了著名的“力學運動三定律”。

這些發現,使牛頓對天文和力學研究的興趣更高了。一天,他正在看書,同時在煮雞蛋。他看完了一節,準備去吃雞蛋。一揭鍋蓋,“天哪!”原來,煮的不是雞蛋,而是他的一隻懷表。牛頓就是這樣孜孜不倦地鑽研學問的!